晴時多雲

李忠憲的思考》風雨與選擇:從政治決策到民族主義的思考

面對現實的困境時,政治人物所做的選擇不僅影響社會的運作,也反映了其價值觀與判斷能力。當簡單的決策變得容易,複雜的問題卻往往讓他們無所適從。颱風假與基隆的淹水問題,正是政府資源錯配和表面政績的縮影…

◎李忠憲

看到北台灣,尤其是基隆市長謝國樑颱風假的決策,有朋友說:當你隨便做出簡單的選擇,面對困難的問題你就沒有選擇。

基隆市長謝國樑颱風假的決策,引起熱議。(資料照)基隆市長謝國樑颱風假的決策,引起熱議。(資料照)

沒有風雨的時候放假兩天,當風雨來的時候你就不能再放假。又有人說把錢都花在什麼電動機車補助這些放煙火似的政策上,至於清水溝這些東西,一般市民看不到就沒有做,才會造成基隆嚴重淹水的問題。

以前我講過有錢人詛咒這件事情,有錢的環境長大的人常常無法明確區分「需要」與「想要」,這與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他們從小就習慣了生活中的充裕,父母或社會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讓他們很少面對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

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想要」的東西經常能夠輕易地轉變為「需要」,因為他們習慣了立即獲得滿足,這是台灣有些政治人物一直追求鎂光燈和麥克風的原因。

有人需要來得理所當然 有人得在資源有限下選擇

來自困難環境的人更容易理解「需要」與「想要」的區別,因為他們曾經不得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選擇。這樣的背景讓他們更容易認識到哪些是必需品,而哪些只是非必須的慾望。

這也與舒適圈的概念相關,長期處於舒適的環境中,可能會削弱個人對資源稀缺的敏感度,從而導致他們混淆需要和想要。對慾望的理解需要自我反思與修行,這種反思在富裕的環境中往往較難得到實踐。

翁曉玲明白表示自己是中國人。(資料照)翁曉玲明白表示自己是中國人。(資料照)

謝志偉十月三日發文說有些在海外的中國人,真正有些思想的中國中國人很瞧不起在台灣的中國人,翁曉玲明白表示自己是中國人,但很明顯的她並不想當中國中國人,她想當的是台灣中國人。

這種人有大部分是因為利益的關係選擇當台灣的中國人,有少部分是因為民族主義。愛因斯坦說的:「民族主義是一種嬰兒疾病,這是人類的麻疹」,台灣一些人還停在嬰兒的階段,不管邏輯思考或論點的基礎,令人瞠目結舌。

民族主義這種東西就是預先有一個成見,有一個種族是全世界最棒了,這個種族非常優越,其他種族都比不上,而我就是這個種族的一部分,因此感到非常的光榮。

中國種族主義是比糟糕還要糟糕

白人和納粹種族主義已經讓人家厭惡至極,中國種族主義在世界媒體中呈現出來的那一種自大無知、極權統治、粗俗魯莽、偷拐搶騙等形象,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看,臣服於這種種族主義的外族,不管什麼人,一定是懦夫,種族主義已經夠糟糕了,中國種族主義是比糟糕還要糟糕。

面對現實的困境時,政治人物所做的選擇不僅影響社會的運作,也反映了其價值觀與判斷能力。當簡單的決策變得容易,複雜的問題卻往往讓他們無所適從。颱風假與基隆的淹水問題,正是政府資源錯配和表面政績的縮影,這讓我們不禁反思,決策者對「需要」與「想要」的模糊界線。民族主義的過度膨脹,使得個人或群體無法清晰面對自身的定位和責任。

什麼是必要?什麼是想要?

在台灣想當中國人,希望中國併吞台灣,這是必要?還是想要?要政府送電動機車跟清水溝,什麼是必要?什麼是想要?

(作者為資安學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忠憲臉書:風雨與選擇:從政治決策到民族主義的思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