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高屏合併:理想與現實的拉鋸

◎葉正興

針對1月5日《自由開講》中〈高屏合併,南北平衡!〉一文,投書者提出以高鐵延伸和區域連結為契機,推動高屏合併的倡議。這展現了實現南北平衡的美好願景,但從高雄市民的視角出發,筆者認為此構想在現階段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值得深入探討。

以高鐵延伸和區域連結為契機,推動高屏合併的倡議。圖為高鐵進入高雄左營站前。(資料照,記者李惠洲攝)以高鐵延伸和區域連結為契機,推動高屏合併的倡議。圖為高鐵進入高雄左營站前。(資料照,記者李惠洲攝)

第一,高雄均衡發展的未竟之路

自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以來,歷屆市府雖努力推動城鄉均衡發展,但實際上,發展重心仍集中於西高雄的原高雄市區域。硬體建設、教育資源、交通網絡等多數資源分配,未能充分延伸至原高雄縣區域。若屏東縣納入,高雄市政府需面對龐大的新增需求,在原本有限的中央統籌分配款下,恐加劇資源分配的失衡,進一步削弱各區域的發展效益。

第二,行政效能與規模擴張的挑戰

目前高雄市以2952平方公里的管轄範圍,已是台灣直轄市中最大的行政區。若再與屏東縣合併,總面積將達5728平方公里,占全台面積的16%,超越花蓮、南投等縣市,成為全國之最。從那瑪夏到恆春的直線距離達165公里,接近全台南北縱長的半數。如此龐大的行政區域,對市府在工務、水利、交通等領域的規劃和管理將構成重大挑戰,即便成立副都心,也難以完全解決效率降低的問題。

高雄縣市合併的經驗與反思

回顧高雄縣市合併後的發展,原高雄縣區域在基礎建設上的進展相較過往顯得更為緩慢。即便陳菊與陳其邁兩位市長已盡力推動均衡發展,但受到資源分配和結構性問題的制約,仍難以完全滿足各區需求。若當初未進行縣市合併,各鄉鎮藉由行政區民選首長施政,或許能在資源分配上更靈活,發展更均衡。這段經驗提醒我們,大規模合併的效果並非全然正面。

高雄市若再與屏東縣合併,總面積將占全台面積的16%,從那瑪夏到恆春的直線距離達165公里。圖為陳其邁市長(中)與立委邱議瑩協助行銷那瑪夏蔬果。(資料照,記者黃旭磊攝)高雄市若再與屏東縣合併,總面積將占全台面積的16%,從那瑪夏到恆春的直線距離達165公里。圖為陳其邁市長(中)與立委邱議瑩協助行銷那瑪夏蔬果。(資料照,記者黃旭磊攝)

發展策略的替代方案

與其將期望寄託於高屏合併,不如將焦點放在即將到來的2026年高雄市長選舉,選出具有前瞻性的候選人,專注於提升高雄廣大內部的東西均衡發展。例如,高鐵新高雄站東側沿線的大寮至九曲堂一帶,多為都市計畫區,擁有廣大平原,適合推動產業轉型、創造就業機會,甚至發展國民住宅,以緩解高房價對年輕世代婚育率的壓力。

漸進式推動高屏合作

若高屏合併為長遠目標,可考慮先將屏東市作為試點。圖為屏東燈節將屏東市區點綴得宛如寶石。(屏東縣政府提供)若高屏合併為長遠目標,可考慮先將屏東市作為試點。圖為屏東燈節將屏東市區點綴得宛如寶石。(屏東縣政府提供)

若高屏合併為長遠目標,可考慮先將屏東市納入高雄市範圍作為試點。屏東市人口約20萬,占屏東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且地理位置與高雄市更為緊密。先行納入屏東市不僅有助於檢驗跨區域治理的可行性,也能提升合作效益,為未來的全面合併鋪路。

結語

高屏合併雖具有吸引力,但仍需謹慎權衡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當前的重點應聚焦於高雄市內部的均衡發展,透過更務實的步驟探索跨區域合作的可能性,以實現長治久安的發展願景。

(公務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