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為什麼憂鬱的人吃抗憂鬱藥可能自殺?

晶晶藥師

林奕含,又一個美麗的年輕生命這樣消失了。根據報導,這位才貌雙全的年輕女孩,曾經治療了十年,也吃了十年的中樞神經藥物。前幾天有個朋友來找我,聊到這則新聞,順口問:藥師,妳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憂鬱症配合治療,卻還是會自殺呢?

對於這樣早逝的生命,我們難忍悲慟與惋惜,許多文章為她而寫,用不同角度解釋為何她放棄活下去。

在此我並不希望苛責死者的治療團隊,因為我相信沒有人希望這種事情發生,她的主治醫生應該比其他人更難過遺憾。但是站在藥師的角度,以及民眾有醫藥知情權的考量下,我願分享一些較少被醫療專家或媒體提起的資訊。有時候資訊的落差,可能會造成健康及幸福程度的落差。

台灣精神醫學會最近提供以下數據:研究發現過去台灣自殺死亡者,生前一年內曾看過精神科醫師者占四分之一,曾被開立抗憂鬱劑者也大概占了四分之一。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雖然憂鬱症配合治療,有人卻還是會自殺呢?就我對病患和藥物的了解,影響人心情的生活大小事固然許多,但是藥物的副作用則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

就如某個抗憂鬱藥物的仿單(說明單)所寫的(如圖所示):「警語:抗憂鬱症藥品可能使某些治療初期病患之憂鬱症狀惡化和發生自殺行為,乃是長久以來的醫療顧慮。……研究顯示比較用藥組與安慰劑組(不含任何有效成份的錠劑)每1000位接受治療病患發生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案例數:小於18歲增加14例,18-24歲增加5例。」
由衛福部發行的「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一百期第三頁也寫到「注意服用抗憂鬱劑的副作用: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主管機關的用意,是在提醒醫療人員及用藥人注意其風險。

(作者翻攝)

由於每個人體質,敏感程度都不相同,醫生開同一種藥你吃沒事,我吃卻反應很嚴重。我想特別提醒病人及照顧他的家屬,有幾個時間點非常需要注意:

一、病患剛開始吃藥的前兩個月。

二、醫生改變劑量的時候,包括增加劑量或減少劑量。

三、換另種藥物,兩藥交替的時間。

抗憂鬱劑作用在中樞神經,藥理和生化機制本來就很複雜,有患者告訴過我,換藥或劑量改變時常常痛苦到生不如死。年輕的奕含,從16歲開始服藥人生,到卒年26歲,十年吃藥的歷史。以上三種地雷區,應該走過不止一次。

雖然藥物副作用很可怕,但民眾絶不可以自行冒然停藥,因為那更加危險。台灣有不少醫生願意幫助病患逐漸減藥,而且減藥過程中,會讓病患補充足量的營養食品,這種做法會緩解非常多減藥帶來的不適,而病患也最終可以成功斷藥並且擺脫憂鬱。

我身為人母,對年輕美麗生命的逝去感到非常心疼,多愁善感脆弱的年少痛苦經驗,最需要父母親友的陪伴支持走出陰霾。

用優質的營養補充腦力,盡可能的出去走走,曬曬太陽都能改善憂鬱。如果在緊急狀況下必須要選擇吃藥與否,我也希望患者和家屬多多詢問醫生,包括可能的藥物副作用,開始和戒藥時可能碰到的任何問題,服用時間的長短,有沒有替代方案等,在很明白的情況下,理性選擇醫療模式。有時一條有用的資訊,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健康與幸福。

(作者為藥師

自由評論網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