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靖
曾被譽為加拿大政壇金童的杜魯道(Justin Trudeau),如今不得不黯然謝幕,他宣布計劃辭去總理及自由黨黨魁,這位曾以年輕活力形象引領加拿大改革的政治明星退場,對台灣而言是一面鏡子。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6日宣布,由於「黨內鬥爭」,他「無法成為下一次大選的最佳選擇」,因此將辭去自由黨黨魁和總理職務,直到自由黨選出新的領袖為止。(美聯社)
杜魯道退場因素,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內政失能,通膨壓力讓加拿大民眾生活成本飆升,住房價格和食品價格的不斷上漲使許多家庭難以負荷,選民對此怨聲載道,自由黨支持率僅剩16%,與保守黨的45%形成天壤之別。
外交方面,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挑釁言論,甚至包括羞辱性的「加拿大可成為美國第51州」,不僅削弱了杜魯道的外交威信,也讓加拿大在中美博弈中孤立無援。
內部壓力進一步將杜魯道逼入絕境。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因政策分歧辭職,她的離開被視為自由黨內部團結崩潰的象徵,方慧蘭與杜魯道在應對美國壓力及經濟政策上的歧見,使這對曾被視為「加拿大政治鐵三角」的重要搭檔最終分道揚鑣。
面對內外交迫,杜魯道選擇退場,或許是為自由黨重整旗鼓,但更可能是無可奈何的自我救贖。
杜魯道因無法應對通膨而失去選民信任,而台灣面對房價高漲、少子化與社會福利分配等挑戰,必須及早規劃,避免步入同樣危機。
而杜魯道的辭職反映出政黨內部分裂的風險,領袖若無法平衡個人魅力與政策務實性,可能導致政治崩解。台灣政黨應從中汲取教訓,避免過於依賴單一領袖光環,並在內部分歧中尋求共識。
重要的是,靈活應對國際局勢是生存之道,杜魯道未能在中美競爭中找到穩妥立場,導致加拿大國際地位衰退。台灣作為中美競爭的前沿,需強化經濟韌性,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並積極尋求國際盟友支持,避免在大國博弈中陷入被動。
杜魯道的退場,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殘酷:選民的信任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