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長壽院士時論》閱讀楊照的概念中國(一)

為何「中華文化」會被中共視為入侵台灣最強大的武器之一?本文和後續部分盡最大的努力globally分析這些因素。

◎林長壽

摘要:為何「中華文化」會被中共視為入侵台灣最強大的武器之一?本文和後續部分盡最大的努力globally分析這些因素。 [註1]

-------------------------------------------------------------------------

楊照今年61歲,比我年輕12歲。我只見過楊照一次,那是大約在20多年前,我曾邀請他到中正大學演講。為何邀請他以及他講了甚麼,我都忘記了。我只留下他是一個有才華的文學家的印象。

楊照今年61歲,看了他背景,我想他是一位可期待的真正文學家,但我失望了。(資料照)楊照今年61歲,看了他背景,我想他是一位可期待的真正文學家,但我失望了。(資料照)

最近看了YouTube的影片,我才知道我錯了。他在影片說,他大學上的是台大歷史系,留學哈佛讀歷史,讓我驚訝的是,他也曾在Columbia大學新聞系上過課,哥大新聞系鼎鼎有名。四十多年前,我在紐約讀書時,曾到過哥大並特意到新聞系大樓轉了一圈。

有這樣不尋常的背景,我想他是一位可期待的真正文學家。看了更多他的YouTube影片,老實說,我是失望的。我在1979年到紐約唸書,那年我28歲。作為研究數學的人來講,我已經比大多數的人晚了至少5年以上。這幾乎是不可彌補的差距。

但和我在那時才開始知道台灣,我的出生地,過去的歷史這件事相比,實在不算甚麼。尤其是二二八,隨後的白色恐怖[註2]也是在那時才知道。我那時(1979)開始讀台灣文學,其實大部份是所謂的鄉土文學。我還記得那時如飢渴般地,唸著楊逵、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等人的作品。鍾理和倒在血泊中仍在寫作的圖像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這個畫面和貝多芬的音樂從那時起,就是我在肉體上、在精神上,面對這凶險的世界最有力且是唯一的支柱。我花了整整4年,1979-1983,開始我的台灣意識建立的起點。

安溥的經紀公司貼出她的手寫祝福。(翻攝自微博)安溥的經紀公司貼出她的手寫祝福。(翻攝自微博)

雖然那時我知道有鄉土文學論戰,我並不知道論戰的細節,因為我從來沒念過像白先勇寫的孽子[註3]那樣子的書。但從過去在台灣的生活經歷,我知道在台灣有一群所謂的文化人,像寫出如「龍的傳人」那樣背景的人,在台灣的文化界有巨大的影響力。從美國回台灣後大約四十年的生活中,我仍感覺這股影響力仍未完全消退。最近,我從韓國瑜在國慶大會的講話,以及張懸的祝祖國生日賀函裡,我又嗅到那一絲絲的氣味。

那是什麼樣的氣味?從今年十月以來,我一邊看著YouTube的影片,也一邊回顧著回台後四十年的生活點滴。

自1996年以來,台灣社會中政治、文化不同背景的上層人士,針對特別是牽動著中國或隱藏在背景後的中國文化,如:「中華民國」這個概念的爭論,「兩國論」,「一中原則,各自表逑」,「去中國化」,「保釣運動」,「太陽花運動」等等的尖銳辯論並未消退。另一方面,民間人士,如輕渡萬重山的扁舟一般,已用一票一票的選舉讓台灣順利地經過二次政權和平的轉移。就算是如此不凡的成就,也僅是台灣的表象而已。

最神奇的是,從民間生長出來的台灣文化在精英份子的忽視之下,展現出它光輝燦爛的多彩的活力。圖為太陽花運動。(資料照)最神奇的是,從民間生長出來的台灣文化在精英份子的忽視之下,展現出它光輝燦爛的多彩的活力。圖為太陽花運動。(資料照)

最神奇的是,從民間生長出來的台灣文化在精英份子的忽視之下,展現出它光輝燦爛的多彩的活力。事實是:台灣文化最有特色部分是由下而上發展出來的[註4]。此時此刻的台灣,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顯現出detached的狀態[註5]。

前面問的是什麼樣的氣味?這樣的氣味是多重的,確實很難用文字來描述,但從許多的新聞畫面,毫無疑問地,能從視覺上清清楚楚地嗅到:例如從某些人的言行,在長時間觀察下,明顯地呈現出非常嚴重的雙重標準,顯示出扭曲的價值觀以及人格分裂。

例如,強烈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信念的人,在中國僅能附和著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各自表逑」只敢在台灣公開地大力宣傳,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對知識分子來講,「信念」是在自我意識上來自不同來源的價值觀,經過複雜程序重整、融合、鍛煉而形成的,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思考及辯證。

所以:對一個知識份子而言,若言行和信念(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信念)顯現出not consistent時,是一個非常非常alarming且serious的問題。此時,其「身體語言」應會有某種令人不喜歡的氣息出現,正如俗語「面目可憎」所形容。或許他自己不能察覺,但對週遭的一般人來講,這種氣息在視覺上的感受會非常明顯。

一個一般性的常識:每個人在接收我們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實時,都是有選擇性的。沒有被接受到的事實,也可以解釋成被意識「有意」(on purpose)逃避的事實。如果一件事實被一群人集體性的逃避,這件事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就是一件很有趣,值得分析的事情。由於歷史交錯的因素,台灣經常有許多來源不同文化或次文化間的演化,因此包含著許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有趣的現象。

我相信從我四十年來的研究經驗來判斷,這些現象應該會引起社會科學家的興趣吧!在這裡,我提出一個方向;在台灣那些熱愛並認同中國文化的精英知識分子,是否有某種集體性逃避的「事實」?

如果有,那麼他們逃避的可能是什麼?

一九七二年二月廿一日,尼克森總統抵達北京展開歷史性訪問,他的首場會晤是與毛澤東主席談話。尼克森和毛進行了愉快的交流。毛甚至承諾,會在一九七二年的總統大選中「投尼克森一票」。(美聯社檔案照)一九七二年二月廿一日,尼克森總統抵達北京展開歷史性訪問,他的首場會晤是與毛澤東主席談話。尼克森和毛進行了愉快的交流。毛甚至承諾,會在一九七二年的總統大選中「投尼克森一票」。(美聯社檔案照)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花幾個月的時間在看大量的YouTube影片,希望能從影片中觀察出這群在台灣的精英知識份子的行為,在訪問或寫作、或演講中觀察出某種的pattern。看著「三生三世」影片裡,尼克森和毛澤東握手的清晰畫面以及清楚的旁白,充分表露對中美復交,聶華苓和她的先生的喜樂[註6]。

剎那間我領悟到那些隨國民黨來台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態度,不僅是熱愛和認同,而是衷心擁抱。是的,衷心擁抱!或許你認為這有何奇怪,熱愛進而擁抱不是理所當然嗎?是嗎?進一步做比對時,發現這種想當然爾的想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對比的對像當然是流亡在海外的中國知識份子。在YouTube有很多很多他們的訪談影片,你自己可以從他們訪談中或所寫的書的內容包括語言、影像去對比同樣在影片或書的白先勇、龍應台、楊照等人的訪談內容及影像。我看的是許成鋼、吳國光、余茂春等教授,以及嚴歌苓、野夫等流亡作家的影片。

如史坦福大學許成鋼教授分析中共,也會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如嚴歌苓雖熱愛中國文化,但也不曾逃避過文化大革命,八九六四,或近期的鉄鏈女,強摘器官等非常邪惡的事情。野夫說:我這一輩的人,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一點希望,比這更悲哀的是,當我們付出一生的命運跟惡魔纏鬥,最後反而被他吞噬。從他們談話影像,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雖熱愛中國文化,但不是完全的擁抱的態度。那種言談間所流露出的沉思或痛苦,是意識上非常深沉的痛苦。這種痛苦從來不曾在台灣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人身上看到過。似乎「熱愛進而擁抱」是在台灣這些精英份子特有的集體性的文化現象(phenomenon)。

余英時先生是一位可敬重的人,這是我在YouTube看到他的訪問和演講後的感受。(資料照,允晨出版社提供)余英時先生是一位可敬重的人,這是我在YouTube看到他的訪問和演講後的感受。(資料照,允晨出版社提供)

余英時先生是一位可敬重的人,這是我在YouTube看到他的訪問和演講後的感受。遺憾的是我在寫這篇文章(11月11日)時才第一次看到並理解他的思想[註7]。記者問他:為何1978隨著美國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後,不再回到中國。他答:那裡的農村不再是我知道的那一個農村,那一個中國也不再是我知道的中國,中國也不再是我的原鄉。余先生是學者,他目視的是文化中的中國。是的,他沒有逃避過中國文化變質這一個事實: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已被中共糟蹋的沒有了[註8]。

由於篇幅所限,不得不暫時停筆。讀者或許奇怪寫了幾千字,竟然還未碰觸到主題。這是有原因的,正如楊照引逑他的學長,講歷史系的某位老師在教「明史」時,從九月到下年的六月底學年結束,只講到朱元璋當和尚。他說這是有原因的,確實如此。但在這裡,雙手先生只講了on one hand,忘了還有on the other hand。或許另外的一隻手,將是part 2的重點之一。請期待。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註1]這是我在今年10月10日聽了韓國瑜在國慶大會的講話,反思後所寫的一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是嗎?」。本文主要要談的是臺灣文化、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為何會成為中共入侵臺灣的最強大武器之一。因為要談的現象,很難找到references,所以文章變得太長,得分成幾個部份。
[註2]直到今日,二二八以及隨後的白色恐怖,在我的腦海中也只有很模糊的印象。這麼重要的事件而僅有這麼模糊的影像,對所有台灣人來講,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註3]我注意到書名是「孽子」,而非「逆子」。這是中國文字魔力的一個例子。在part二,會分析中國文字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
[註4]臺灣文化最耀眼的部分是來自民間,二千多萬人在生活上集體性發展出來的。極大部份討論台灣文化的精英知識份子並沒有體認到台灣文化由下往上發展的事實。在YouTube,我看到哈佛大學王家威院士的多次演講。如在 2018年院士會議的演講,或中華人文演講系列:危機時刻的知識份子。在他的演講裡,implicitly將台灣文化放置在一種更廣泛的中華文化之下。這樣的論點基礎,我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同意的。或許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會將我對
這類的觀點,特別是Criticize that,所謂「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思想處在現代文明爆發的氛圍中,所呈現的狹窄以及較尷尬的困境。
[註5]我會較詳細地在第二部分談論臺灣文化和中國文化,以及目前已呈現出detached的狀態。
[註6]這種喜樂類似於我作為一個基督徒,在教會中或在沉思中聆聽主耶穌訓誨時的那種喜樂。
[註7]見YouTube,余先生在唐獎的演講: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另外,在其他的影片,如談孔子學院,或中國模式的實質均可見到他對中共的態度,不是私下的,而是公開的。
[註8]見影片唐琪薇專訪余英時。
[註9]見韓秀在YouTube的影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