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轉型正義是邁向正常國家的必經之路

◎ 林宜正

在中國數月來刻意文攻武嚇的「下馬威」後,賴清德政府於上週五月廿日正式上任,開啟民進黨史無前例的總統第三任期。

一如先前預測,賴清德總統於就職典禮致詞稿環繞「團結」、「民主」與「主權」,在延續蔡英文總統國安路線下確保台灣與世界民主同盟繼續緊密結合,共同面對以中國為首的威權主義擴張行徑。

賴總統五二○就職演說以一九四九年的五月廿日,台灣實施戒嚴,全面進入專制的黑暗年代作為開篇。在當時無數台灣人不分省籍、族群、性別、職業,甚至不分黨派共同在黨國主導的國家暴力下付出血與淚。

這段全世界最長,歷時卅八年的戒嚴期間造成台灣社會巨大傷痕,在那個國家以虛無飄渺的國家圖騰強加台灣人民,拒從者動輒以國家暴力相向的年代,不僅造成台灣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更有甚者,造成人與人之間因為「抓耙仔」頻傳而於親友間的不信任,這種如巨靈般的陰影不止在戒嚴期間如此,更是延續到解嚴後仍然存在,諸如:「不要談論政治」、「囡仔人有耳無喙」等等言語更是到二○二四年的現今仍不時出現在你我身旁。

筆者身為民進黨資深黨員,民進黨從黨外以來一向是以「價值」作為圭臬的使命型政黨而非掮客型政黨,因此才能從過去風聲鶴唳的戒嚴時代一路到現在打破連任魔咒,開啟第三任期,而不是被時代巨浪所淹沒。

除了維繫現在的民主自由,讓台灣在未來邁向正常國家以外,「轉型正義」則為民進黨對過去歷史不可迴避的政治責任與政黨價值,「轉型正義」不僅是對歷史的平反與正義的展現,更是民進黨深化台灣主體性、弭平歷史傷痛進而團結國人的國家希望基礎工程。

誠如國家人權委員會陳菊主委於「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宣示大會所言:「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歷史不容忘記,才能夠反省台灣在威權時代國家暴力的本質,讓台灣人民互相尊重、包容,才有可能攜手共同前進,深化台灣民主。」。

吾人必須體會,唯有確實恢復歷史真相、從慘痛歷史中汲取教訓,才能從根本解決長期盤據在台灣上空的黨國魅影,「團結台灣」、「壯大台灣」的願景才有穩固根基,進而讓台灣朝正常國家穩步向前。

(作者是北社社員、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