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主之盾》鏈結國際民主陣營、與中交往需提高風險意識

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擺在全體國民面前的是兩種迥異的政策選擇與相應前景:其一是持續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降低對中依賴並積極強化自身防務實力、提升經濟與社會體系韌性;其二則是無視民主國家對中去風險化的集體努力,轉而擴大與中國交流合作,增進自身對中國的依賴,將國家安全和發展前景寄託於北京當局的善意。兩種前景,思考一下希望自己與下一個世代的孩子們生活在哪一種情境之中,或將發現如何在選舉中抉擇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

張凱銘/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台灣的特殊國際處境,致使每逢總統大選,與美國及中國的關係發展方向總是成為各政黨候選人的攻防焦點,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間與淺藍、淺綠選民最終投票傾向。以即將到來的2024年正副總統選舉來看,當前藍綠白三大陣營對於美中台關係發展的論述定位各有出入。綠營賴蕭配立場明確,宣示將延續蔡政府兩任以來的施政方針,堅定深化對美關係並積極應對中國威脅。藍營侯康配以和平避戰為號召,警告一昧親近美國與挑釁中國將引發台海戰爭,從而主張擴大兩岸交流並歡迎中生中客來台。白營柯盈配同樣呼籲和平避戰及與中國友好交往,但在具體執行方式上的說明較含糊。從美中台關係的角度觀察,2024年選戰中的藍綠白三黨競爭,其實也是台灣社會關於未來對外交往側重如何配置的思辨過程。

2024年選戰中的藍綠白三黨競爭,其實也是台灣社會關於未來對外交往側重如何配置的思辨過程。(資料照,本報合成)

檢視藍白兩陣營有關擴大兩岸交流,獲取經濟利益及創造和平氛圍等說法,相當程度上是以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經驗為基礎:其時兩岸以九二共識為支點,迅速推進各類社經交流合作,從而有了大三通、中生中客來台與ECFA簽訂等成果。此外,台灣同時也與美國保持良好互動,不僅順利取得免簽待遇,美國國會也表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上述馬政府在美中之間兩面取利的過往記憶,看似為侯康配與柯盈配當前主打的友中路線提供了論述依託,但其看法實際上存在嚴重誤解,有三個思考角度可以協助我們釐清事實:

首先,台灣過往之所以能夠在美中兩國靈活遊走,與其說是主政者的能動選擇,更根本的原因還是當時美中關係相對和緩,兩大強權皆不願在西太平洋地區發生衝撞,台灣由此得到周旋其中的餘裕。基於相同邏輯,當美中關係2017年後逐漸惡化,兩國對立升高自然大幅壓縮了台灣的迴旋選擇空間,左右逢源的條件過往數年間早已不復存在,這一情形並非台灣政府單方努力所能改變。

第二,美中競逐很可能將成為穩定的長期國際趨勢。事實上,美國早在小布希政府執政初期即曾設法制約中國,後續卻因9-11恐怖攻擊事件與進展曲折的反恐戰爭被迫擱置。自2009年以來,歐巴馬、川普、拜登三位美國總統先後推動的「再平衡」政策與「印太戰略」,本質上都是為抗衡中國的擴張野心。換言之,期望過去數年間的美中對立僅是偶發或短期現象,認為未來只要白宮易主便可能使美中關係重歸友好等想法並不切合實際。

第三,中國一度令世界各國為之艷羨的經濟高速成長已成往事,其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政策錯誤導致疫後景氣衰疲不振、人口結構老化與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都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善於標榜經濟成就做為統治合法性來源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另覓他途說服人民,習近平政權的偏好顯然是利用操作民族主義情感支撐政權存續,而訴諸「偉大復興」並力求統一台灣自然是此操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部分政治人物認為只要像過去一樣保持模糊態度,意圖在面對中國時不談統一問題只推動經貿交流,恐怕也是一廂情願。

倘能清楚認識上述三項時局特徵,稍具理性的觀察者都能理解強化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同時減少對中國依賴以降低風險,實在不是一種「選項」,而是台灣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必然之「勢」。

若跳脫美中台三邊框架轉由世界格局著眼,更會發現應對中國挑戰已然成為全球民主國家當前的共同挑戰。中國過往十數年間的行事風格使許多國家體認到早年期盼藉由和平交流促使中國自由化的「接觸」策略終歸無效,反使中國得以利用經濟利益壯大軍事實力並用於脅迫他國。許多民主國家由此先後啟動對中國的去風險化行動-雖不尋求全面脫鉤,但必須有效減少本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特別是具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與產業領域,全球供應鏈遂在這一脈絡中漸進重組。對於我國而言,選擇在此刻走回親中路線,不僅是背離民主陣營的總體趨勢,也將錯失在經貿版圖改組中擴大國家利益的機會。台灣一旦失去民主友邦支持且經濟上與中國緊綁,結局除了淪為中國附庸再無他途。

另一方面,部分陣營刻意宣揚深化對美關係會激怒中國,將之等同於對中挑釁等說法也明顯悖離事實。無論是美國、日本、我國或其他關注印太事務的民主國家,所企求者皆非挑動與中國的衝突,而是希望維護區域現狀,確保安全秩序不會遭到破壞。正是因為中國近年在東海、台海、南海等地的一系列冒進舉動為鄰近國家帶來威脅,才促使民主國家以行動自我防衛並相互支持。拜登政府發表的《印太戰略報告》便明確指出美國經略印太地區的目的不是要強行改變中國,而是希望塑造一個足以對中國發揮約束效用的戰略環境。就此而言,挑釁中國等說法實際上是倒果為因,誤讀了民主國家的行動目標。

台灣既是國際民主陣營一員,更位處美中強權相競核心,領導者明察國際局勢變遷,帶領國家在其中趨利避害的能力至關重要。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擺在全體國民面前的是兩種迥異的政策選擇與相應前景:其一是持續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降低對中依賴並積極強化自身防務實力、提升經濟與社會體系韌性;其二則是無視民主國家對中去風險化的集體努力,轉而擴大與中國交流合作,增進自身對中國的依賴,將國家安全和發展前景寄託於北京當局的善意。民眾若能暫時排除喧囂的政治攻防和傳媒炒作,客觀審視兩種前景,思考一下希望自己與下一個世代的孩子們生活在哪一種情境之中,或將發現如何在選舉中抉擇並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