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觀點與分析

◎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

摘要

中國於2023年4月發起針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並延後在2024年1月12日台灣大選前夕發表調查結果,引發政治動機的質疑。中國先前已對台灣產品實施多次進口限制,並在調查進行期間對特定台灣產品實施反傾銷稅等措施。中國另威嚇可能中止ECFA,但陸委會主張透過WTO的機制解決兩岸貿易相關問題,維繫兩岸的對等關係。協助台商再國際化有效運用全球資源,扭轉過度倚賴中國市場。建議持續強化我國產業安全的保護、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及國際結盟策略。

一、前言

2023年4月12日中國商務部啟動貿易壁壘調查,預計在10月12日前結束,但得延長調查期三個月。然10月9日中國商務部決定將其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延至2024年1月12日台灣大選的前一天。貿易壁壘調查範圍包括台灣限制進口中國的2,455項產品,包括農產品、各類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品、紡織品等,調查方式採用問卷或得採用實地核查等方式進行。若調查結果認定構成貿易壁壘,中國可以要求雙邊磋商,或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必要時另可採取適當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若中國認定存在貿易壁壘,而台灣不接受調查結果或對大陸開放,北京可能會對台灣實施報復性關稅。

中國自4月12日起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涉及產品為2455項,調查期限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這是總統大選的前一天。(資料照、美聯社檔案照)

近年來,兩岸關係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許多波折,無疑其所展開的貿易壁壘調查與時機,已引發各界疑慮。然而中國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並非單獨事件,有必要觀察調查前後相關事件,不僅反映兩岸間的經濟互動關係的變化,揭示更深層次的政治和社會反應。因此,本文梳理調查前後相關事件時序,希望能夠更清晰地掌握本事件多元的本質,並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觀點和策略方向。

二、中國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前後事件

在中國對台實施貿易壁壘調查之前,部分台灣農漁產品已面臨中方以檢疫問題暫停進口。中國於2019年11月提出要求各國輸中食品企業必須註冊的相關規定草案,但沒有提供足夠資訊或改正相關措施。此外,中國自2021年3月起陸續以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理由,暫停我國鳳梨、釋迦、蓮霧、石斑魚、柑橘類果品、白帶魚及竹筴魚等農漁產品進口;其亦在2022年12月以註冊資料不完整為由,無預警宣布禁止台灣水產加工品、飲品、油料與食用穀物入關,這些作法皆對我國相關業者形成壓力。

同樣,於中國的貿易壁壘調查前,相關商標政策對台灣的業界直接造成影響,特別是食品業。中國海關總署於2022年8月因註冊資訊不完整而禁止台灣糕餅進口,其中一些知名企業如佳德糕餅和義美食品等。面對中方要求提供涉及商業機密的補件,選擇放棄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並轉向其他市場。這一決策不僅顯示這些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正在減少,也反映其對中國政策的不信任和擔憂。

在宣布對台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後,中國商務部另於2023年8月14日公告,自8月15日起對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酸酯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將課徵反傾銷稅,稅率介於16.9%-22.4%,這是在去年11月30日對台灣聚碳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後的初步裁定。中國是台灣聚碳酸酯最大的市場,占約78%的出口比重,受影響的指標業者包括台化、台灣出光、奇美實業、奇菱科技等。值得注意的是,聚碳酸酯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清單中的一項。中國此舉形同變相取消早收紅利,未來也須留意是否波及其他產業。

ECFA是台灣和中國於2010年簽署的一項協議,旨在遵循WTO精神,透過兩岸諮商逐步減少雙方貨品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以促進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然而國台辦主任宋濤於2023年9月22日表示,支持主管部門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此一政策態度轉變顯示中方對台策略的強硬化,透過撤銷或減少關稅優惠,中國試圖對台灣施加經濟和政治壓力,限縮台灣的國際關係。

特別是在中國中央與地方分別以硬軟兼施的策略下,企圖進一步轉變兩岸經貿關係地方化。中共中央透過貿易壁壘調查或威脅中止ECFA對台灣施加壓力;但一方面,又積極運用地方如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台胞在福建求學、研究、就業,以及便利在地生活和擴大社會參與。此外,中國又在福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海南等多個地區設立海峽經濟產業合作試驗區,特別是重慶市與台灣的產業合作區於2023年9月正式授牌成立,以及昆山的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的設立。顯示中國在地方層面的對台融合策略,突出其中央與地方的兩手策略。

三、結論:趨勢與因應

近年來,中國對台經貿作為不僅企圖對台灣經濟形成壓力,其背後的政治策略也更值得關注,尤其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政治動機明顯。首先,面對中國商務部決定延長貿易壁壘調查的消息,陸委會迅速作出回應。認為這一決策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動機,而非真正的經濟或貿易考量。陸委會一再強調,任何與兩岸貿易相關的問題都應該透過WTO的機制來解決,而不是單方面地進行調查或實施制裁。顯然,陸委會此作為除維繫兩岸的對等關係,亦有打破對岸將兩岸關係地方化的企圖。

其次,預期中方將大量使用反傾銷稅等措施,不僅使台灣的產業面臨壓力,尤其迫使那些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前往中國投資。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爆發後,近年台灣產業對新南向地區投資遠高於對中投資,中方將以經貿措施迫使台商進行tariff-jumping投資,以扭轉當前淡化與中鏈結的格局。對我國而言,跨國企業為降低風險所推動的全球供應鏈再布局已成趨勢,藉此機會協助台商再國際化,有效運用全球資源,將可扭轉過度倚賴中國市場,更可有助於避免經濟脅迫的壓力。

最後,預期中國對台的經貿壓力手段將持續加大。建議拉升策略高度,持續強化我國產業安全,包括產業安全的保護、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及國際結盟策略。具體而言,關注產業完整性、市場自主性,和降低對外依存度。致力我國新興前瞻性產業發展,並積極參與國際聯盟/供應鏈夥伴,強化合作因應外部壓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