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緩和,明天起將降為二級警戒,雖未完全解封,但內需產業逐漸恢復運轉,相較於外在世界疫情一再飆升,台灣防疫又成了一則佳話。此外,今年台灣縱有本土疫情爆發,但出口暢旺,GDP成長可望突破五%;而美國國務院最近發表報告,肯定台灣是區域與全球貿易和投資的重要市場,在半導體等新興科技領域具備先進研發能力,乃是全球前二十五大經濟體之一。
台灣儘管成就非凡,卻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從外面看台灣,會發現這是一個富而好禮的島國,製造業蓬勃發展,居於世界供應鏈的樞紐,可說是一個風水寶地。尤其,國際友台力道加大,導致地緣政治的天平逐漸由中國轉而向台灣傾斜;台灣問題已經超越兩岸的框架,成為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若由內部自我檢視,則又會發現台灣充斥矛盾、對立,民粹橫行,酸民當道,好似隨時天都會塌下來。坦白說,如果只看特定媒體呈現的亂象或片面資訊,不明就裡的人會以為台灣是個處於亂世的「鬼島」,然而生活其中的多數民眾,實際上卻過著一種享受小確幸的日子。不少外國人來到台灣之後,很快就喜歡上這片土地與人民。「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外國人到了台灣之後的讚嘆。
令人不解的是,這個世人公認的美麗之島,為何總是吵鬧不休,不同立場與認同的族群、政黨、政客之間,像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找不到理性討論與專業解決方案,總是互相指責,絕不退讓,讓台灣似乎瀕臨崩潰的邊緣。台灣似已成了由民粹主導輿論、甚至國家大政的政治叢林。在這樣的社會裡,爭議事件通常具有共同的炒作模式。第一是將一些事件或個人失言予以無限上綱、放大、渲染,造成明明只是細微末節,卻成了天大的過錯。日前奧運國手被安排坐經濟艙爭議,就是一個典型。這件事可能是疏失,也可能是另有考量(例如防疫需要),但無論如何都只是一個小的環節,卻被上綱到政府失政、無能的層次,導致總統、行政院長道歉,體育署長請辭的地步,實在有違比例原則。結果造成奧運比賽之事無法聚焦,被搶走了應有的光彩。其二,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也就是猛攻其中一個弱點,全面抹黑,完全不正視整體的表現。例如台灣防疫績效良好,但批評者卻只抓住其中一點疏漏,例如疫苗延遲到貨,就全盤否定防疫表現,企圖煽動起疫苗之亂。其三,只有立場、沒有是非。也就是偏聽偏信,只願選擇相信符合自己政治立場,卻明顯不合情理與事實之假訊息、流言。例如,因為與執政黨立場不同,便認定民進黨政府採購或受贈疫苗品質堪慮,於是極力渲染AZ副作用,抹黑國產疫苗,但是對於中國擁有代理權的德國BNT則毫不保留的接受。其四,透過社群平台、網路與群組同溫層主導輿論風向,企圖形塑一面倒的聲浪,全面圍剿攻擊目標。這些手法交相運用,便可掀起排山倒海的浪潮,使得一些爭議即便本身微不足道,卻產生了幾乎動搖國本的震撼。
例如,因為與執政黨立場不同,便認定民進黨政府採購或受贈疫苗品質堪慮,於是極力渲染AZ副作用,抹黑國產疫苗,但是對於中國擁有代理權的德國BNT則毫不保留的接受。圖為日前立法院國民黨團召開記者會,轟國產疫苗EUA審查是照劇本走。(取自國民黨團臉書)
台灣社會為何經常吵鬧不休?癥結在於台灣住民基本上是原住民、移民與難民的組合。每個族群具有自己的文化、歷史與認同,更因在台定居時間序不同,而產生「誰是這塊土地主人」之爭;另外,不同族群之間更一直存在權力分配的競合關係。在近年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前,台灣大抵由外來政權統治。因此不同族群曾出現統治階層與被統治者的權力關係,而轉型正義又未徹底落實,乃使族群之間的矛盾並未化解。少數族群依然存在黨國、大中國思維,與認同本土、獨立思考的新一代,對於台灣的定位嚴重分歧,激化了矛盾衝突。加上中國也在背後鼓動操弄,培養同路人,製造台灣內部的矛盾和分裂,以伺機謀奪台灣。因此,不同立場的族群、政黨、政客、媒體,才會吵得不可開交,連一些小事都無法調和、妥協、退讓,似乎非鬧得天翻地覆不可。
民粹形成的網路聲量,逐漸主導政治的風向,這是當前民主國家的隱憂。而台灣尤其令人憂慮,乃是族群、政黨認同的歧異,使得民粹之風可能煽起仇恨之火,對於國家社會的破壞力更是難以承受。而民主仍是這種仇恨民粹最好的解藥;唯有透過民主機制,推動資訊公開,互相包容、體諒,方可逐步化解認同差異,消弭矛盾與仇恨,讓台灣更加民主進步,成為充滿善良與溫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