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
台灣一向以包容和多元文化著稱,對中國人尤其顯得寬容。然而,當談到對其他國家有貢獻的外籍人士時,卻有著讓人不解的矛盾。這種矛盾在瑞典人盧卡斯的經歷中展露無遺:他在台灣生活了14年,經歷無數繁瑣程序,甚至被要求出國重新申請工作許可,最終才不容易獲得永久居留權。
瑞典人盧卡斯在台灣生活了14年,經歷無數繁瑣程序,甚至被要求出國重新申請工作許可,最終才不容易獲得永久居留權。(擷取自YT-外國人介紹台灣-Lukas in Taiwan (盧卡斯)影片)
然而,這張永久居留證(Alien Permanent Resident Certificate)的名稱本身就充滿排外意味,幾乎是明白地告訴持有人:「你永遠是外人。」相比之下,在瑞士生活14年幾乎可以直接成為公民,而台灣欣賞的日本也只需1至3年就能拿到永久居留權。當世界各國競相吸引人才,台灣的官僚體系卻持續設下層層障礙,讓有意為台灣貢獻的人心灰意冷。
中國人優惠與雙重標準
這種矛盾還體現在中國人的特殊待遇上。根據國民黨的政策,中配要在台灣居住4年(現在是6年)即可申請身分證,甚至免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與台灣對其他外籍人士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外籍人士若想歸化台灣國籍,通常被要求放棄原國籍,這不僅是個艱難的決定,更是極為不公平的雙重標準。既然強調單一國籍,為何不先要求那些持有美國籍的國民黨人士放棄雙重國籍?或者學習日本的作法,發現持雙重國籍者,直接取消台灣籍。
人才政策的硬傷
台灣的法規體系不僅對外籍人士充滿排外意味,更難吸引優秀人才來台。現實是,對台灣有貢獻的人被拒之門外,反而讓中國人利用政策「洗人口」。例如,曾為台灣犧牲許多的瑞莎,她的努力和貢獻固然令人敬佩,但不應讓「犧牲」成為吸引人才的主要方式。相反地,應該為那些願意來台發展的人提供友善且公平的制度。
事實是,很多國家正在放寬移民條件,吸引國際人才。例如,德國和美國對外籍移民提供的政策比台灣寬鬆得多,且他們不會讓移民一輩子被當成外國人。相反,在台灣,即便拿到永久居留證,也無法享受如殘疾福利等基本權利。這樣的環境,如何能吸引、留住優秀的國際人才?
曾為台灣犧牲許多的瑞莎(後),她的努力和貢獻固然令人敬佩,但不應讓「犧牲」成為吸引人才的主要方式。(翻攝自臉書)
數據揭示的真相
根據統計,歸化台灣國籍的人中,90%是外籍配偶,專業人才的比例微乎其微。這反映出台灣的移民政策對專業人士極不友善。稅率雖低,但薪資水準卻無法與美國、德國或日本競爭,這讓台灣難以成為國際人才的首選。即便有些人願意為台灣犧牲自己的國籍,卻未必能獲得應有的尊重與公平對待。
台灣需要改變
台灣的移民政策迫切需要反思與改革。如果繼續用不公平的雙重標準對待外籍人才,不僅難以吸引新血,也會讓那些本已對台灣有貢獻的人選擇離去。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而台灣卻在門口設下重重關卡,甚至對外籍人士抱持「永遠是外人」的態度。這樣的政策,對台灣的未來發展無異於自我設限。
是時候拋棄偏見,擁抱多元,為真正有志於台灣發展的人士鋪平道路了。
(作者為YouTuber、國際時事評論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