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
終於有時間整理去年12月的民調。參考《美麗島》和《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資料,進行分析台灣民意的主要趨勢。
1.賴清德總統的支持率
賴清德總統的支持率。 (小笠原製作,取自貼文)
根據美麗島12月的民調,53.4%的人對賴總統表示滿意,39.2%的人表示不滿意。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中,51.3%支持賴總統,35.3%不支持。賴總統自5月上任以來,雖然支持率出現了一些波動,但情勢保持相對穩定。因為在台灣,總統上任後半年內支持率下降是慣例,也考慮到賴清德在去年1月的總統選舉中獲得的選票為40%,可以說這個趨勢還不錯。
原因是,民進黨支持者和一些中間派對於在野黨聯盟主導立法院而感到危機感,因此願意表態支持賴政府。台灣11月下旬在棒球12強賽中獲勝冠軍也對賴政府的支持率產生了正面影響。
2.政黨支持率
3政黨支持率。 (小笠原製作,取自貼文)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12月三黨支持率分別為民進黨35.8%、國民黨22.3%、民眾黨11.9%。從去年1月選舉時看,民進黨的支持率雖然有起伏,但基本上維持了1月的水準。國民黨也有起有落,但上下波動接近1月水準。支持率明顯下降的是台灣民眾黨。從1月的22.5%下降到12月的11.9%,支持率幾乎減半。美麗島和鏡新聞的民調也反映了同樣的趨勢。
如此看來,從三黨的支持率來看,民進黨雖然領先,但不能說民進黨在選舉政治上佔上風。根據該基金會12月的調查,兩個在野黨的支持率合計為34.2%,與執政的35.8%持平。11月,兩個在野黨的支持率達36.3%,高於執政黨的30.6%。雖然1加1不是2,但從朝野支持率來看,兩陣營勢均力敵。因此,雙方都可以聲稱「民意站在我們這邊」的情況持續存在。
3.民眾黨支持率
我想仔細看看支持率發生重大變化的民眾黨。該黨的支持率雖然下降,但可以說到了10%左右已經觸底。去年1月投票給柯文哲的26%選民中,要離開柯文哲和民眾黨的人已經離開了,留下來的都是「死忠」。這些人強烈仇恨民進黨政府,並稱對柯文哲的偵辦、拘留、起訴都是「政治迫害」。
目前的民眾黨支持者的意識形態,與柯文哲最初主張的「超越藍綠」的立場不同。正如我們之前所看到的,在12月的美麗島民調中,賴總統的滿意度為53.4%,但在看待三黨的支持者時,這是完全不同的。民進黨支持者對賴總統的滿意度當然很高,高達89.7%,而不滿意的只有9.2%。
兩個在野黨的支持者對民進黨的反感幾乎相同。圖為賴總統賴發表新年談話。 (記者羅沛德攝)
藍白支持者仇恨執政黨 有明顯共識
反而,國民黨支持者對賴總統的滿意度為15.4%,而對他的不滿意為79.6%,完全相反。民眾黨支持者中,滿意的佔19.0%,不滿意的佔77.5%。可見,民眾黨的支持者與國民黨的支持者的傾向幾乎一致。兩個在野黨的支持者對民進黨的反感幾乎相同。也就是說,在「對執政黨的仇恨」這意識形態上,藍白支持者之間已經有著明顯的共識。在討論「民眾黨的支持結構」時,值得注意的是前年和今年之間存在差異。
4.對於爭議法案的民意
12月20日,立法院通過了三大法案,引發5月以來的朝野激烈對抗。其中一項提案是,要求在請求罷免投票的連署上附上一份身分證影本。在野黨堅持更嚴格的罷免程序,執政黨表示反對,稱這會阻礙選民的罷免意願,但最終獲得通過。對此,在美麗島進行的一項調查中,47.8%的人表示「有必要」附上身分證影本,46.8%的人表示「沒有必要」。實在是勢均力敵了。
爭議法案 台灣民意出現嚴重的分歧
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詢問了「對提高公職人員罷免門檻」,45.2%的受訪者表示贊成(支持在野黨),而44.2%的受訪者表示反對(支持執政黨)。對於在立法院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法案,台灣的民意出現嚴重的分歧。
5.朝野對立陷入僵局?
柯文哲辭去民眾黨主席職務,立委黃國昌出任代理主席。(民眾黨提供)
1月1日,柯文哲辭去民眾黨主席職務,立法委員黃國昌(黨團總召)出任代理主席。柯文哲主席是民眾黨的「創始人」,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但由於該黨的支持率可以看作是「觸底」,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以預估未來維持10%左右。
國民黨的支持率有可能維持在20%左右,可以預計,今年兩黨的支持率加起來也將維持在30%左右。民進黨也具備維持30%水準的基本實力。朝野雙方都可以宣稱「民意站在自己這邊」,也不願意示弱。由於今年沒有選舉,朝野民意支持率有可能繼續勢均力敵,導致民意的僵局。
那麼,朝野哪一方可能打破僵局呢?雖然貪汙腐敗和醜聞等突發事件會產生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持率往往會恢復正常。民意傾向哪一方還是取決於立法院之攻防,以及中國的行動。
【資料來源】
美麗島民意調查:2024 年 12 月國政民調
https://my-formosa.com.tw/DOC_212978.htm
台灣民意基金會:2024年12月全國性民調
https://www.tpof.org/
圖為參考上述資料小笠原製作的
(作者為日本的政治學家,現任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榮譽講座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Yoshiyuki Ogasawara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