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李忠憲的思考》道德相對主義與台灣的雙重標準:從林智堅到高虹安的反思

因為台灣的教育和文化,道德相對主義普遍存在我們這個社會上,道德判斷的正確性取決於一些有趣的因素,對某個人或群體是對,還是錯。

◎李忠憲

高虹安最近的貪污和誣告官司被判刑之後,很多人為林智堅感到不平和惋惜。當年新竹市要開始試辦數位身分證的前幾天,林宗男和我跑去找林市長,那時候我還講:「林市長年紀輕輕已經兩屆新竹市長,將來很大的機會可以問鼎大位,沒有必要執行這樣充滿中國數位獨裁爭議的政策」,第二天林市長就決定停止這個政策的執行。

高虹安(左)最近的貪污和誣告官司被判刑之後,很多人為林智堅(右)感到不平和惋惜。(資料照,本報合成)高虹安(左)最近的貪污和誣告官司被判刑之後,很多人為林智堅(右)感到不平和惋惜。(資料照,本報合成)

因為台灣的教育和文化,道德相對主義普遍存在我們這個社會上,道德判斷的正確性取決於一些有趣的因素,對某個人或群體是對,還是錯。例如賴清德礦工老宅,相對於陳佩琪去看一點二億的豪宅,現在看起來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這種批判和攻擊在台灣社會就是可以自然而然成為社會的焦點。

許多人都說這是雙重標準,但背後的原因就是道德相對主義,在林智堅退選討論論文瑕疵的當下,我曾經寫了一段文字:

在台灣的道德倫理當中,
出賣國家、
貪污腐敗、
官僚殺人、
和論文瑕疵四項中,
犯哪一項情節最重大,
應該要退出選舉?

之前對林智堅論文無限上綱的那些人,現在一定覺得論文一點都不重要,台灣的社會文化就是因為這樣的道德相對主義和雙重標準,讓整個社會無所適從,虛無主義盛行,許多年輕人對很多事情不爽,但不爽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不爽的力量在理性的運用之下,可以帶給自己相當大的成長。我從小的不爽,大到仇恨整個社會,想要毁滅世界的那種程度,但負面的力量如果正確的引導,可以相當的強大。

道德相對主義將道德原則、判斷或信仰追溯到社會、文化、歷史或個人環境。根據這一立場,價值觀念和判斷,尤其是道德判斷,不是客觀的,原則上也不是普遍有效的。價值觀相當依賴於個人或特定族群,從文化、歷史,尤其是物質的條件和個人喜好。

一直不斷的論述這些道德不是同樣標準和道德邏輯是必要的,有些族群會縮小,有些族群會長大,台灣整體的文化與道德也會因此而改變!

「無法思考的人,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感覺來幫助自己」 ,這是錯誤的,感覺沒有辦法像思考可以用理性決定正確的方向,只有感覺的人到最後人生會是一場災難,這樣子人越多,台灣的社會就會越淒慘。

在面對道德困境時,我們不能僅依賴情感和個人偏好來做出判斷,而是應該依循普遍的道德原則。台灣社會中大量存在的道德相對主義和雙重標準,讓我們難以達成倫理共識,這也導致了虛無主義的盛行。

康德的道德哲學強調理性和普遍性,他認為道德判斷應該基於理性而不是感覺或情感。要改變這種現象,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擺脫個人和特殊群體文化及利益的束縛,追求一種更為普遍和公正的道德標準,這不僅有助於個人成長,也將推動台灣社會的整體文化與道德進步。

(作者為資安學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忠憲臉書︰道德相對主義與台灣的雙重標準:從林智堅到高虹安的反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