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關於「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思考

◎董立文/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賴清德總統宣布成立三個委員會,目的是「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更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其中,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部分,特別強調「整個社會都有強韌的自我防衛意志,在國家面臨緊急狀態或天然災害的時候,政府和社會能夠維持正常運作」。

賴清德總統宣布成立三個委員會,目的是「替國家發展擬定戰略,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更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路透社)

此時此刻,在總統府成立因應緊急狀態或天然災害的最高統合單位,擬定戰略、指導政府與民間的結合,推動國際合作等,甚至思考結合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的範圍、概念與未來發展方向,可謂及時的掌握問題的核心,又能預做準備,超前佈署。

過去政府的因應緊急狀態或天然災害的體制與法令發展有兩個特徵:第一,總是在事變之後進行修補與調整;第二,修補與調整過程中意見分歧,最後出現的方案,大家都不滿意卻不得不勉強接受。於是,大家摸著石頭過河等待下一次事變,受傷後再來修補,而政府各部會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始終存在上下左右協調不順,職能權責劃分不清或各行其事的問題。

例如,就因應緊急狀態而言,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行政院成立「反恐怖行動管控辦公室」,並設立「行政院反恐怖行動政策會報設置要點」。由於我國一直沒有發生恐怖攻擊案例,於是,2007年行政院成立「國土安全(災防、全動、反恐)三合一聯合政策會報」與「國土安全辦公室」,整併「防災、全動及反恐」等三個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呼籲成立「國土安全部」的呼聲不絕於耳。

就災害防救而言,2009年八八風災給予台灣重擊,於是2010年成立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行政院成立「災害防救辦公室」。從那時到現在,呼籲政府成立「災防部」或「國土安全與災防部」的主張沒有停止過。顯然,成立一個新部會茲事體大有許多現實障礙,而「國土安全辦公室」與「災害防救辦公室」的層級過低,無法發揮整合協調的事實也一直存在。

更重要的是,這次賴總統提出在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一來可以直接跳過成立「國土安全部」與「災防部」的障礙,發揮總體協調整合的功能,二來,如果要實踐結合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全方位的國家安全準備,那麼其內容與範圍就遠不止於傳統的因應緊急狀態或天然災害的概念與範圍,也只有總統府才可以來統合。

國家安全的範圍與概念從來都是由威脅來界定,我國國家安全威脅來自國內從不止於天然災害,還包括少子化、經濟、能源、水與糧食安全等;從外來威脅而言,也不止於中共軍事威脅與平時、戰時的轉換機制,當前,台灣遭遇到最大的威脅是灰色地帶行動,既非平時也非戰時,而是灰色時期。

如此,緊急狀態、天然災害與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能夠不跟應對中共認知戰、資訊戰與三戰威脅,還有應對中共情報、滲透與統戰威脅一起整體思考嗎?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