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官媒全版攻擊,葛來儀:我挑動了北京敏感神經

◎茜茜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因其在臺灣議題上的研究和發言,引起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強烈反應,環球時報以全版報導對她發動人身攻擊,指責她將「臺獨話術」拉入學術範疇並利用此事牟利,此事件凸顯了臺灣議題在國際政治中的敏感性及其引發的中美博弈,本文將探討葛來儀的發言對國際社會、臺灣、美國政策、中國內部及學術界的影響。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中央社)

葛來儀發言的國際影響

葛來儀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組織的座談會中,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與臺灣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挑戰了中國對該決議的解讀,她的發言不僅引起中國官媒的猛烈反擊,也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這一事件強調了臺灣議題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並促使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重新審視對臺政策,考慮在國際平臺上支持臺灣的合法地位和參與權。

對臺灣的影響

葛來儀的研究和公開發言對臺灣具有積極的影響,她強調了臺灣應該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並反對中國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曲解,這些立場有助於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和支持度,葛來儀的研究和發言為臺灣爭取更多國際支持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政策建議,使臺灣能更有效地應對中國的外交壓力。

對美國政策的影響

葛來儀在美國智庫和政府之間的活動,對美國的對臺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她的研究報告為美國政府制定對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幫助美國更好地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環球時報報導中提到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支持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事件,正是葛來儀研究影響政策的具體例證,這顯示出學術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

對中國內部的影響

中國對葛來儀的強烈反應反映了中國內部對臺灣議題的高度敏感,環球時報對葛來儀的攻擊表明,中國對國際社會中挑戰其臺灣政策的行為極為警惕,並試圖通過強硬手段來抑制這些聲音,然這種反應也暴露了中國在國際宣傳戰中的一些弱點,即面對有理有據的國際批評時,往往採取過度反應,反而引起更多國際關注和反感。

對學術界的影響

葛來儀事件凸顯了學術研究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她的研究表明,學者可以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對國際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改變國際政治的走向,環球時報的攻擊試圖貶低學術研究的價值,但實際上卻強化了這些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這一事件鼓勵更多學者關注國際政治中的重大議題,並勇敢發聲,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據。

結論

葛來儀在臺灣議題上的發言和研究,挑動了中國敏感的神經,引發環球時報的猛烈攻擊,這一事件顯示出臺灣議題在國際政治中的高度敏感性,並強調了學術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對國際社會、臺灣、美國政策、中國內部還是學術界,葛來儀的研究報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各方重新審視和應對臺灣議題。

(作者為台灣基進國際部專員,原籍香港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