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智庫政治化:從獨立研究到成為黨的喉舌

◎曾建儒

近年來,隨著習近平領導下的集權政策日益加強,中國智庫已經從獨立研究的角色逐漸變成了黨的喉舌,不再具備原有的客觀性和獨立性。示意圖。(路透檔案照)

中國的智庫體系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發展壯大,曾經作為政策制定的參考和獨立研究的機構。然而,近年來,隨著習近平領導下的集權政策日益加強,中國智庫已經從獨立研究的角色逐漸變成了黨的喉舌,不再具備原有的客觀性和獨立性。

中國智庫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當時智庫作為政策研究和建議的來源,對中國政府的決策有著重要影響。《全球智庫報告(2021)》顯示,全球共有11,175個智庫,其中中國占了近17%,約1,928個活躍的智庫。

這些智庫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和民間智庫。官方智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控制,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政府決策影響最大。半官方智庫則多附屬於大學或行業協會,如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主題廣泛,數量也最多。民間智庫雖然獨立性較強,但因資金和數據獲取限制,其影響力相對較小。例如,曾經享有聲譽的天則經濟研究所,便在2019年因政治壓力被迫關閉。

2013年,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建立「中國特色智庫」,強調智庫應為黨和國家的目標服務。2014年,習近平更是將建立智庫描述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這一背景下,中國智庫的政治化進程加速,智庫不再只是研究機構,而是黨意志的執行者和宣傳者。

在內部,智庫通過接受官員的資助和指示,提供政策建議、研究報告甚至領導講話稿;在外部,他們的任務是向國際傳達中國(中共)的聲音,建立和運營專門的智庫網絡,在國際舞台上宣揚北京的觀點。報告顯示,中國智庫目前依然是高度政治化的領域,表現出政治效用的組織受到優待,而缺乏政治效用的組織則逐漸被邊緣化。

儘管大多數智庫淪為黨的喉舌,但仍有少數智庫和學者敢於表達獨立見解。例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對俄羅斯的入侵持批評態度,呼籲中國與俄羅斯保持距離。這些意見的存在,可能是出於學術勇氣、逆向思維的有用性,或是黨國故意策劃和利用的反面教材,以贏得特定問題上的公信力。

報告指出,與中國智庫的接觸依然有益,但外界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些智庫所處的環境和角色,避免被其政治宣傳所誤導。

旅美法學學者李玉清指出,最早的中國官方智庫包括大學裡的智庫,曾經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從學術角度提出建議,影響政策制定。然而,隨著習近平集權,智庫不再提出任何獨立見解,完全淪為黨的喉舌。法律領域的研究已經完全被「習近平法治思想」主導,放棄了國際通行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正當程序。

中國共產黨領導層非常重視控制國內的政治辯論,並決心在國際上建立「話語權」,即中國(中共)有能力制定國際辯論的規範、話題和語言。報告發現,中國智庫在官方政策制定和傳達政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通過參與一軌半對話和二軌對話來放大當局的聲音,例如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與外國同行進行雙邊交流。

中國智庫正在推動國際「交流」,這些交流通常遵循「競爭、宣傳、威懾」的模式。中國智庫已經建立了十多個智庫網絡和對話論壇,從原來的區域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轉向「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這些舉措表明,中國智庫正在積極參與國際辯論,試圖影響國際話語權。

學者戴維認為,中國大陸的智庫更多是政治工具而非真正的智庫。在高度集權的體制下,獨立的學術研究幾乎不可能存在,智庫只能扮演政治宣傳的角色,難以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智識。

隨著中國智庫的高度政治化,其在國內外的角色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獨立研究機構到黨的喉舌,中國智庫在政治壓力下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學術獨立性和客觀性。未來,中國智庫的發展方向值得全球關注,如何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下尋找到平衡點,將是智庫面臨的最大挑戰。外界在與中國智庫交流合作時,應該保持警惕,清楚認識其政治背景,避免被政治宣傳所誤導。

(作者為國會助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