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綠能產業的保護主義終將衝擊半導體競爭力

李翔暉

2023年10月,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的年會中,諸多台灣半導體產業巨頭提出警告,國內乾淨能源的供給與半導體產業需求有落差,部分企業購買綠電出現困難,企盼政府開拓新能源的腳步能加快。

為何台灣半導體業對綠電需求孔急?主因是,國際社會對ESG標準要求提高,令晶圓代工業者必須使用大量綠電。而半導體產業的興衰,攸關台灣經濟命脈,讓政府難以小覷再生能源問題的嚴重性。

據資策會的MIC估算,2023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為3.77兆新台幣,展望2024年,預估產值將達4.29兆新台幣,成長13.7%。其中晶圓代工仍為主要成長動能,特別是先進製造部分,研發速度和製造關係著台灣經濟前景。綜言之,半導體的成長和競爭力已和台灣國家發展力幾乎畫上等號。而發展穩定且乾淨的能源宛如是維繫半導體成長的血液。

台灣綠電主力來自「太陽能」和「風電」兩大領域。光電儘管是目前綠能主力部隊,但離岸風電因風場容量大、不受狹隘土地限制和風機運轉效能高等因素,將是未來綠電供應的龐大來源。但綜觀台灣各能源產業,唯獨離岸風電受政府國產化產業政策束縛最深,為其他能源領域所難以想像。

政府對離岸風電實施高度國產化,是希望通過政策引導,提升國內相關產業的量能和自足能力;但現實是,當產業政策還未達標前,半導體產業恐怕就因離岸風電開發受產業政策延宕因素,無法及時輸血(綠電),直接衝擊半導體業的健康發展。

光電是目前綠能主力部隊,但離岸風電因風場容量大、不受狹隘土地限制和風機運轉效能高等因素,將是未來綠電供應的龐大來源。但綜觀台灣各能源產業,唯獨離岸風電受政府國產化產業政策束縛最深。(AFP)

綜觀全球,欲藉由離岸風電之手,扶植國內產業的不只台灣。以英國為例,2021年英國在執行競標時也要求開發商的專案必須達到60%本土化,違者可能會受到罰款,甚至撤回價差合約。2022年3月被歐盟上告WTO,指控英國違反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該年7月英國修正了第四輪與第五輪競標規則,不再要求國產化,歐盟也隨之暫停訴訟。

被視為離岸風電潛力大國的日本和韓國,也有不同程度的國產化要求。但被視為政府指導產業方向最力的日本,其國產化卻出乎意外地要求較低:開發商要得標,常取決於如何提出對當地經濟有貢獻的證明,其中包含「促進當地就業」或「國內經濟」等評比,無台灣設定明確的國產化指標。

韓國則偏向獎勵性質的國產化,而非像台灣以「違反就罰款」的懲罰性質:即便未承諾國產化,不會有罰款或影響競標;若做到,就可提高得標機會。但即便如此,韓國也在歐盟的抗議下,於去年四月取消相關獎勵。綜觀東亞,除了中國以外,只有台灣仍有硬性的國產化規定。

在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階段的國產化要求,風場必須使用高度比例本土製造的零組件,並以「國產化積分制」作為得標與否的關鍵標準。

台灣的國產化政策立意良善,但政策執行過程中,卻衍生出幾項重大問題:(1)使國外零組件廠商受到歧視和處於不利地位,與英國遭到歐盟控訴的例子相似,可能違反WTO的國民待遇原則;(2)特定國產化項目被少數國內廠商壟斷或寡占,坐地起價,有嚴重的產業保護主義之嫌;(3)國內業者的學習曲線長,無法符合政府設定的併網時程,導致綠能目標跳票;(4)風電開發商受國內供應商的產能和品質不穩定之苦,延宕了開發期程(至少延遲2年才供電),且融資銀行因不確定性高,無法批准融資,令綠電供應追不上半導體的快速開發和量產。

半導體能否持續順利往先進製程邁進和量產,攸關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及生存。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日曾言,AI浪潮下,世界對半導體的需求已不只是幾千萬片產能,而是需要更多的晶圓廠,這正是台灣半導體業再躍進的新契機。政府應全面檢討區目前及未來風場的產業關聯要求,以全力扶植半導體出口競爭力為目標。倘若政府仍堅守難以撼動的綠能產業保護政策,讓半導體業無法及時且充分獲得綠電甘霖,最終扼殺的不僅是台灣半導體的全球競爭力,犧牲的更是台灣長遠的國家發展力,不可不慎!

 (作者為政治大學博士生,專研台灣綠能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