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終於輪到我們這代的文化牆倒下?!

劉同學

今年三月有則新聞:《中山站線形公園藝術牆拆不拆引熱議》,內容是線形公園中一面由三十年前的日新國小學生實作的牆,可能在公園翻修過程中被拆除。筆者正好是80位小作者之一,有些想法盼望和大家分享。

所謂的「公共藝術」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藝術家的創作一般是表現自我的想法,將藝術家作品搬到公共空間、讓公眾單方面觀賞作者創意及藝術性,只是公共藝術的目的之一。若想更進一步提升公眾的生活美學,需要透過民眾參與,使藝術家與民眾共同創造在地的生活美學內涵。中山線形公園內這面牆,早於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前被創作,由在地國小生全校徵圖、高年級同學合作拼貼,共同為台北市最早一批的捷運站創作造景。這幅作品完成時間點是尚未總統直選的1995年、圖面是兒童的民俗技藝和在地的淡水河生態,先不談論創作的美醜,就作品代表的意義、在地參與、以及時代性,它本身就是一幅當代藝術。

其次,由法律的意義應在於保障人民的權利,即便此牆在法規訂定前完成,它也應該受到保護。立法前就存在的古蹟、老樹難道就不該受保護嗎?文化部也曾函示: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訂定前已設置完成公共藝術作品,應視為公共藝術處置。這幅牆面若萬不得已無法原地保留、移置,也應該遵循程序正義召開公共藝術委員會做出公開決議,不應該由捷運局私自拆除,否則即是瀆職。

這幅牆面若萬不得已無法原地保留、移置,也應該遵循程序正義召開公共藝術委員會做出公開決議,不應該由捷運局私自拆除,否則即是瀆職。圖為拆牆示意圖,人物與本文無關。(https://www.freepik.com/)

最後,筆者想從文化情感面討論。現在筆者年近四十,也成為了父親、經常思考要傳承給下一代些什麼。我們這代見證著許多在地文化的消逝,先是老家拆了、家裡的話不再說了、阿嬤的口味吃不到了、台灣流行文化在全球化下式微,現在輪到我們親手建的牆被拆掉,那麼我們能夠傳承的究竟還有什麼呢?到最後剩下的可能是功利主義和異國流行,這是我們希望留下的嗎?

科技業工程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