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識眾寡之用》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比全國嚴重

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比全國嚴重,當一般民眾因為不平等出現剝奪感時,原住民族內部的剝奪感也同樣存在。因此政府設計有經濟與教育優惠政策來扶助原住民個人發展。如今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現況發生,過去施行的經濟或教育優惠政策亦是原因。

陳叔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不平等是重要的社會發展議題

2月1日於台北國際書展,朱敬一(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由衛城出版與中研院邀請,介紹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最新著作《資本與意識形態》,剖析全球不平等現象。朱敬一除了講解皮凱提對於不平等的觀點,也以數據呈現了臺灣的不平等樣貌。朱敬一指出臺灣的不平等,在2020年以最有錢20%全國家庭所得比最貧窮20%全國家庭,差6.1倍。

原住民族的不平等狀況為何?我國每4年會進行一次「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最近一次是出版為2017年。2017年報告調查有原住民族家庭5,302戶,其中最有錢20%家庭年收入平均149萬,是最貧窮20%家庭年收入平均20萬的7.4倍,比全國家庭的差6.1倍嚴重。

原住民族雖全面走向脫貧,卻也不平等擴大

2017年報告中指出,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平均為73萬元,低於全國所有家庭年收入平均的129萬元,為63%。但此差距逐漸降低,2014年報告中原住民族家庭平均是全國所有家庭的61%,2006年是44%,顯示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的整體成長率高於全國所有家庭。

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比全國嚴重,當一般民眾因為不平等出現剝奪感時,原住民族內部的剝奪感也同樣存在。(圖:北市原民會提供)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比全國嚴重,當一般民眾因為不平等出現剝奪感時,原住民族內部的剝奪感也同樣存在。(圖:北市原民會提供)

但原住民族社會內部的不平等,卻逐漸擴大,甚至比一般國人家庭嚴重。除了前文提到,前20%比後20%家庭收入比,原住民族比全國差距較大之外,地區差異亦極明顯。山地鄉及平地原住民族鄉地區的原住民族家庭,收入較低;非原住民族地區的原住民族家庭,收入較高。最低的是平地原住民族鄉家庭,年收入平均為59萬元。最高為臺北市,年收入平均為88萬元,其次是高雄市非原住民族地區,年收入平均為85萬元。

原住民族不平等的地區差異明顯,2014年至2017年平地原住民族鄉家庭年收入不增反減

即使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有增長,但原住民族地區的年收入成長低於非原住民族地區。將2014年與2017年調查數據進行比較,臺北市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成長26.4%最高、桃園市非原住民族地區21.7%次之、高雄市非原住民族地區19.3%第三。相較之下,山地鄉只有成長5.4%,平地原住民鄉甚至負成長,從2014年的年收入平均61萬、掉到2017年的年收入平均59萬,成長-2.5%,不增反減。

非原住民族地區原住民族家庭的年收入成長著實驚人,原住民族地區原住民族家庭的年收入卻成長有限、停滯、甚至退縮。因此,整體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成長雖高於全國家庭,是因為非原住民族地區的收入增加,超過原住民族地區的收入停滯退縮,使得成長率仍高於全國。

扶助原住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應依照不平等現況調整優惠措施

中研院社會學者林宗弘於2015年發表〈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回顧近二十年來臺灣階級不平等與階級流動的趨勢。文章中推論造成臺灣所得不平等惡化的因素有二,其一是工作型態改變造成專業與非專業職業所得不平等上升,其二是全球經貿擴張之後,經濟利益更往高資產所得者集中,加深所得分配惡化。其結果都造成階級流動停止,教育階級複製,職業轉型停滯。非常多的臺灣民眾甚至覺得自己的階級地位向下流動、相對剝奪感越來越嚴重。

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比全國嚴重,當一般民眾因為不平等出現剝奪感時,原住民族內部的剝奪感也同樣存在。過去國人認為原住民族普遍經濟弱勢,因此政府設計有經濟與教育優惠政策來扶助原住民個人發展。如今原住民族內部不平等現況發生,過去施行的經濟或教育優惠政策亦是原因。因此,未來扶助原住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應考量內部不平等現況,調整其中經濟與教育的優惠措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