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疫情下,殺人事件增加了嗎?

陳喬琪

今年是選舉年,社會上各種造勢活動熱鬧滾滾,空中有敵對勢力騷擾不斷,內部有尚未止息的武漢病毒疫情,在這樣的背景下,連續發生數起攻擊殺人(警)案,實在令人感到不安。

在武漢肺炎疫情至今兩年半的期間,世界各地出現許多血腥暴力攻擊事件。這些殺人事件的背後動機並不清楚,引發許多人的疑慮,在疫情的封閉狀態下,殺人事件增加了嗎?

參考國內外的資料,在疫情下,治安狀況都沒有惡化,譬如:聯合國藥物與犯罪辦公室(UNODC)2020年的報告認為,即使採取嚴格的封城措施,許多國家的強盜與竊盜案件減少一半,兇殺案在有些國家,短期內減少四分之一,有些國家則因為組織犯罪嚴重並沒有減少。這些犯罪案件的衝擊,會隨著不同國家的國情與犯罪型態而產生變化。但是令人擔心的是,倘若疫情持續嚴重而引發經濟衰退,則財犯會增加。

再看我國,根據刑事警察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與2011年比較,在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的一整年,住宅竊盜案減少74.3%,暴力犯罪案減少79.7%,故意殺人案(murder)減少64.9%,強盜案減少75.2%,但是妨害風化與妨害性自主案只減少21.2%。整體看來,在2020年的時候,台灣依然是安居樂業的國家,社會一片祥和。至於2021年與2022年的變化為何,需要等資料出來,才能進一步瞭解。

然而台灣最近發生了數起嚴重的殺人與殺警案案。這種嚴重攻擊與殺人案件,是否與疫情封閉產生的情緒變化有關,值得犯罪防治單位深入瞭解。

台灣最近發生了數起嚴重的殺人與殺警案案,是否與疫情封閉產生的情緒變化有關,值得犯罪防治單位深入瞭解。圖為上月涉殺害兩警員的偷車逃犯林信吾。(資料照)台灣最近發生了數起嚴重的殺人與殺警案案,是否與疫情封閉產生的情緒變化有關,值得犯罪防治單位深入瞭解。圖為上月涉殺害兩警員的偷車逃犯林信吾。(資料照)

攻擊(aggression)在精神醫學有幾種意義,包括破壞的衝動、憤怒或仇恨的想法與行為、以目標為導向的威懾動作。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仇恨攻擊,也就是對於自己感覺厭惡的對象,發生激烈的反應—即攻擊行為。

暴力攻擊行為不會突然發生,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重因素造成,譬如具有偏激、自我中心、操控性強的性格特質的人,在缺少社交互動的環境裡,無法紓解累積的心理衝突或人際關係的情緒困擾,又缺乏支持系統和足夠的資源來處理,可能會有自發性或在外力的影響下,引發暴力犯罪行為。

台灣是教育普及、有宗教信仰、重視人權的民主國家,在疫情的封閉狀態裡,人們需要相互支持與鼓勵。對於缺乏家庭扶持、社會資源、在待業或是情緒不穩定者,藥癮酒癮者,提供有效的協助,譬如:治安專線、鄰里辦公室、宗教團體、社會福利機構或是醫療機構,或許可以減少攻擊事件的發生。

(精神科醫師兼任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