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區段徵收是社子島民的歷史傷痛

◎陳鴻筠

民國五十九年的台北地區防洪檢討報告與同年的陽明山管理局轄區主要計劃案,宣判了今日社子島,將面臨長達半世紀限制發展。建構在防洪計畫、都市計畫所定調的限制發展區一詞,成為了社子島居民永遠的痛。

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那正值求進步與現代化的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使城市快速的擴張,台北城市延續了日治時期市街改正到民國後的都市計畫,相對安全的城市空間,正快速的發展與財富的積累,然而有一些地區、一群人,卻自此消失在世人眼前。

為了確保城市的安全,洪水平原管制區與限制發展區內的居民,面臨迫遷與嚴格控制下的生命、居住、財產的剝奪,箝制了社子島地區發展的可能性,眼睜睜錯過了臺北城市發展時期與資本積累的機會。

呼應防洪計畫檢討報告的內容,透過都市計畫的執行手段,強力抑制土地的價值、嚴格的土地使用、無法修繕房舍、隨時面臨都市更新的拆遷,為了防洪計畫的考量,嚴重壓迫限制發展區內居民的居住權與生存權,而空間對於人的馴化,卻加大了都市與社子島兩者生活模式上的差異。

面對臺北市發展趨於飽和,限制區的解禁在都市後區段徵收階段的過程裡首當其衝,造成難以彌補的嚴重傷害,從洲美地區的區段徵收案例中,其深遠影響表露無遺,原有居住環境的滅失與生活模式的更動,讓居民下意識的回到原有生活空間,找尋過去生活的蛛絲馬跡。

社子島自救會數十個當地居民,13日到台北市政府門口抗議,訴求「自己的家園自己救」,要求退回主計畫,反對區段徵收,解除禁建、就地改建。(中央社)社子島自救會數十個當地居民,13日到台北市政府門口抗議,訴求「自己的家園自己救」,要求退回主計畫,反對區段徵收,解除禁建、就地改建。(中央社)

當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堆疊所導致空間的稀缺化與高價化,其擴張勢必進一步壓縮限制發展區內居民的生存空間,而全區區段徵收的手段成了加速此一過程的幫兇,搖著那面名為社會公益性的大旗。

當這些限制發展地區,因防洪與都市計畫檢討而被迫長期犧牲的當下,又要面對全區區段徵收漫長的開發歷程,實在過於刻薄。身為首善之都的台北市,應思考多元的發展方案,而非推土機式的夷平與重組。

社子島,不需要高樓大廈,而是要可以整修或重建已經損壞的家,而不用日日夜夜,提心吊膽面臨隨時拆遷的恐懼。

(社子島居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