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天時、地利、人和」讓台美關係突飛猛進

台美皆應珍惜並善用此一「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之窗,將台灣的利益,透過制度化台美高層互動模式,或是在重要區域內的對話合作,化為美國亞太戰略的深層結構資產。

托克維爾

就在上週,兩項重大事件的發生,深深影響台灣和美國的關係。首先是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密訪美國華府,與川普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會晤,這是台美關係在高層互動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在過往,在此類的台美國安系統接觸層級以及雙方曾經定期制度化的對話管道中,美方最高層就是副國家安全顧問。緊接著,40年前台美斷交後,台灣方面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簡稱CCNAA),作為與「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簡稱AIT)的「形式上」對口單位,也在台美雙方共識下,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

外交部(25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5月13日至21日訪問美國,會見美國家安全顧問與其他政府官員;涉外人士透露,李大維會晤的對象就是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此為台美斷交後,雙方國安高層首長首度會晤。(資料照/歐新社)外交部(25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5月13日至21日訪問美國,會見美國家安全顧問與其他政府官員;涉外人士透露,李大維會晤的對象就是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此為台美斷交後,雙方國安高層首長首度會晤。(資料照/歐新社)

這兩大進展的背後,有著川普政府對台政策調整的醞釀,也凸顯台灣議題在現階段華府政、學、媒圈,已形成主流的跨黨派共識。這段政策調整的演進過程,先由前年年底川普政府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初先端倪,接著去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川普簽署,另通過「國防授權法」(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支持強化台灣的國防能力、擴大聯合訓練、軍售及高階層級軍事交流。今年美國國會再通過被稱為「台灣關係法」升級版的「台灣保證法」(2019 Taiwan Assurance Act)進一步要求美國行政部門擴大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儘速展開台美「自由貿易協議」(FTA)的談判。

我國外交部推特(24日)上指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圖翻攝自推特)我國外交部推特(24日)上指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將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圖翻攝自推特)

在川普政府念茲在茲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圖像中,台灣的戰略價值也日形重要。上自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務卿龎培歐(Mike Pompeo)、國防部負責「印太戰略」的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到白宮國安會和AIT相關官員,都異口同聲標榜台灣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台美「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Training Framework,簡稱GCTF)的多元議題交流,到太平洋島國的實質雙邊合作,再到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美國的「印太戰略」結合,在在證明台美關係空前密切友好與形影不離。華府力挺台灣絕非僅如少數人憂心的將台灣當作「貨架上可以議價的商品」而已,而是「不可交易的重要戰略資產」。

猶記得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期,台美關係有如搭雲霄飛車,走過摸索、互探、誤解、溝通、敵視等種種階段,最後以不愉快結束,中間糾結在美中關係的交往、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期待、兩岸關係的起伏不定、台灣意識的逐步茁壯以及台美領導人對於國內議程的優先重視等錯綜複雜因素。這些都已成為台美歷史的一部分,確是現今台美領導人及其團隊可以參考的珍貴參考。

在川普政府念茲在茲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圖像中,台灣的戰略價值也日形重要。上自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務卿龎培歐(Mike Pompeo)、國防部負責「印太戰略」的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到白宮國安會和AIT相關官員,都異口同聲標榜台灣不可或缺的角色。圖為:美國副總統彭斯(法新社)在川普政府念茲在茲的「印度太平洋戰略」圖像中,台灣的戰略價值也日形重要。上自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務卿龎培歐(Mike Pompeo)、國防部負責「印太戰略」的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y Schriver)到白宮國安會和AIT相關官員,都異口同聲標榜台灣不可或缺的角色。圖為:美國副總統彭斯(法新社)

成就現階段台美關係穩定發展的關鍵要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涉兩個戰略結構的轉變,一是美國對中國戰略出現「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二是中國對內、對外政策出現潛在危機,造成對台政策愈趨強硬,兩者又是息息相關。

實之有年的美國對中「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出現瓶頸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崛起後在外交、軍事、經濟、安全給美國帶來的威脅,完全背離當初華府對北京能否成為國際秩序「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之期待。當美國發現中國已經用「偷、拐、搶、騙」占盡美國科技技術與貿易順差的便宜,又毫不掩飾地趁著華府大意,運用「一帶一路」在南亞、中亞、歐洲、非洲甚至美國的「後花園」拉丁美洲軟土深崛、成就其「新型大國關係」與「中國夢」之際,如此的當頭棒喝,終於在川普當上美國總統之後,轉化成圍堵中國的具體行動。

另一方面,習近平經由修憲取消任期制度,過去幾年來持續在南海填海造陸、擴張軍備。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快3年,北京非但毫不理會,更是大動作地在台灣海峽進行海空軍力的繞行和軍演,目標直指「第一島鍊」,強硬回應美國的「印太戰略」。打了一年多的美中貿易戰背後,其實就是川普政府預防北京在「2025中國製造」計劃實現之前,先下手為強的制衡手段。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快3年,北京非但毫不理會,更是大動作地在台灣海峽進行海空軍力的繞行和軍演,目標直指「第一島鍊」,強硬回應美國的「印太戰略」。(美聯社)台灣總統蔡英文上任快3年,北京非但毫不理會,更是大動作地在台灣海峽進行海空軍力的繞行和軍演,目標直指「第一島鍊」,強硬回應美國的「印太戰略」。(美聯社)

「地利」指的是台灣長久以來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即使台灣不是美國正式的安全盟邦,但隨著「印太戰略」成型以及前述美國對中政策轉變,讓華府必須更加重視台灣的軍事安全重要性。此外,香港的「一國兩制」施行結果,讓新聞與結社自由倒退,連帶使得台灣民主更為彌足珍貴。而北京欲藉由增強對台海的掌控,形塑台海為其內海的軍事舉措,除了嚴重挑戰美國的利益,也讓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提升警戒。

尤有甚者,台灣有限的邦交國雖然都是小國,卻在川普政府圍堵中國的戰略中具有牽制作用。例如在太平洋的6個邦交國以及在拉丁美洲現存邦交國,都被川普政府視為牽制中國勢力擴張的戰略據點。如果再加上澳洲、紐西蘭對南太平洋部分島國也擁有戰略利益,讓台灣增添更多外交籌碼,也可稀釋不少與中國競逐邦交的壓力。

最後就是「人和」。蔡英文的審慎、一致、不挑釁作為,符合美國對兩岸的政策利益,也成功的重塑民進黨的形象。川普政府在白宮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都有不少能夠上達天聽的「知台派」,他們與民進黨政府的國安團隊合作無間,配合十足。再加上美國智庫社群對民進黨政府改觀、國會的支持更是史無前例。「人和」的因素讓現階段台美關係更形鞏固,溝通甚少障礙,也因此衍生出更多台美關係提升的想像空間,包括未來軍事交流與高層互訪的增進、甚至總統過境美國待遇的提升等。

台美皆應珍惜並善用此一「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之窗,將台灣的利益,透過制度化台美高層互動模式,或是在重要區域內的對話合作,化為美國亞太戰略的深層結構資產。甚至台北應該循序漸進,在良好的溝通基礎上,與華府共同合作,建立確保台海現狀不被片面改變的制度性安排。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