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
一定有人想,現在才講聖母院大火是不是有點晚啊?畢竟都多久以前的事了?聖母院大火的當下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但這件事整個衍伸出的後續各種反應,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在討論都差不多平息下來以後,再來攪動一下餘燼,似乎才是恰當的時機。
當時聖母院大火的第一時間,我的反應是心痛,不只是因為我在巴黎的聖母院有過美好的回憶,同時也因為聖母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第一時間我看到很多人也表達自己的感受,或回憶,然後不可避免的第二種反應就來了,開始有許多人說「矯情」、「為什麼不關心台灣發生火災的古蹟」、「你平常很在意文化資產保存嗎?」,其實說真的,我還蠻關心台灣古蹟的,但這種語氣並不是溝通,只是在傳達一種情緒、一種姿態,而這種「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那樣」的態度,其實想想熟悉得可怕,我們從小到大聽過最多的句型就是「與其這樣(諸如跳舞唱歌畫畫運動),不如去讀書。」我們的文化似乎有一部分很輕易的,就是去否定別人的感覺和興趣,而以一個自我中心認為更重要的主題去取代它,似乎這樣一說自己就站在各種制高點。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4月15日遇祝融肆虐,尖塔倒塌、屋頂近乎全毀。(AP)
我對這個句型又比更多人熟悉一點,我不只一次收到過這種批評「經濟不景氣,與其批評不如多點正面能量」,彷彿我喜歡了梅莉史翠普身上那件洋裝,我們的外匯存底或國民平均所得就能增加似的,關心並不是一種可以用盡的資源,對巴黎聖母院會產生感情的人,有相當大比例本來就是愛好古蹟的人(不然去巴黎我也可以不去看古蹟博物館,我也可以天天去購物啊我真的做得到),在否定他們的情緒的當下,其實對任何人(或任何古蹟)都沒有好處。
我倒是想認真的討論台灣的古蹟遭到火災,為什麼得到比較少的關注,巴黎聖母院遭到火災的第一時間,法國的企業(尤其是精品業)馬上大手筆地捐出修復費用,我想這是一個理解文化價值的問題,精品業捐出高額金錢去修復一座古蹟,我認為非常恰當,因為再也沒有什麼公司比精品業更了解歷史、美學和文化的價值了,精品業賣的是什麼?也就是歷史、美學和文化的價值而已,我們社會上存在否定這一點的人比例比較高的一天,我們就沒辦法產生那樣產值驚人的文化產業。
巴黎聖母院能拿到那樣多的捐款,當然不只是因為法國人就是比較懂文化,而是它同時也是一個一直在人民生活中佔重要部分的信仰中心,它不只是一間有歷史的建築物而已,它同時也一直進行著建成當時的宗教用途,一直持續到現在,如果我們對歷史建築的規劃永遠都是「呃不然開咖啡廳好了」,那我們永遠也不會擁有健康的歷史建築保存,歷史建築的保存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它一直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對人是有意義的,不然又是那個句型「與其蓋成建案來賺大錢當作古蹟放在那裡生灰塵不是更好嗎?」
這很奇妙的,呼應了那些酸溜溜說為什麼不關心台灣古蹟的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