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紐約客的轉型正義,哥倫布雕像拆或不拆?

在紐約,「李將軍」不是唯一一個人權團體想要去除象徵種族壓迫的歷史遺跡。近年在紐約,甚至是全美有越來越大的聲音要求將屬於美國聯邦假日的「哥倫布日」改名為「原住民紀念日」,並且拆下哥倫布雕像。

NYDECO

今年八月在維吉尼亞州的夏洛特維爾市(Charlottesville, VA)有一項由多個「白人至上」團體組織的遊行,抗議市府方面有意將美國內戰時期代表南方的領袖李將軍(Robert E. Lee)銅像拆下。這項遊行同時也引來更多美國人權團體組成的「反制集會」,除了支持拆掉代表十八、十九世紀美國南方奴役制度的李將軍銅像外,更是要讓「白人至上」團體知道民眾不會容許種族歧視,種族優越問題再度分化美國社會。這次示威遊行兩派人馬不時發生零星衝突,後來更發生「白人至上」團體份子開車衝撞人權團體群眾,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

這樣的發展引起全美對於「南北戰爭」時期遺留下來有種族壓迫色彩的美國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歷史遺物(包括李將軍等南方代表性人物)是否應該繼續在公共空間展示的爭議。即使這個議題討論已有相當長的時間,維吉尼亞州發生嚴重衝突事件後,美國社會依舊無法獲得共識,全美各地陸續發生多起「李將軍」雕像被破壞損毀的事件。

今年八月在維吉尼亞州的夏洛特維爾市因為美國內戰代表南方領袖李將軍銅像去留問題爆發「白人至上」組織與人權組織示威群眾嚴重衝突事件。(圖:The Associate Press)

屬於「北方」的紐約市其實也有關於李將軍的紀念碑,在布魯克林的漢彌爾頓堡(Fort Hamilton)區一間教堂草坪有一個超過百年歷史記錄李將軍1842-1847年間在這裡擔任軍隊工程師的紀念碑,夏洛特維爾事件發生後沒幾天便被移除。但在紐約,「李將軍」不是唯一一個人權團體想要去除象徵種族壓迫的歷史遺跡。近年在紐約,甚至是全美有越來越大的聲音要求將屬於美國聯邦假日的「哥倫布日」改名為「原住民紀念日」,並且拆下哥倫布雕像。

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是紐約市一個最知名地標之一,中央的哥倫布雕像已經有125年的歷史。(圖:作者提供)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不是發現美國新大陸的偉大航海冒險家嗎?他的義大利裔背景變成後來在美國的義大利裔移民紀念先人勇敢渡海來到新大陸展開新生活的精神象徵。紐約每年的哥倫布日也是慶祝義大利移民傳統的日子,並且會在第五大道上舉辦盛大遊行。那為什麽會有要將節日改名和拆下哥倫布雕像的聲音呢?

原來,第一,哥倫布並不是第一位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列夫.艾力克森(Leif Eriksson),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前就已經來到北美洲的加拿大地區。第二,發現美洲新大陸並不是哥倫布的本意,原本哥倫布是計畫航向亞洲的印度,中國等海域,尋求通商的機會。第三,也是哥倫布最受爭議的地方,當哥倫布1492年來到現在的加勒比海群島後,對當地的原住民是採取壓迫的政策,把原住民當成次等人民,除了用殘暴手段脅迫他們幫忙挖礦外,也運送不少當地人到歐洲充當貴族的僕人,甚至哥倫布的船隊還把在歐洲流行的傳染病帶來新大陸,造成許多當地民眾生命的損失。

每年「哥倫布日」紐約市會在第五大道舉行盛大遊行,慶祝義大利移民傳統文化。(圖:Time Out New York)

換句話說,哥倫布和李將軍一樣,都是種族壓迫的象徵,在紐約西語裔的拉美移民,都深刻記得這些歷史。

紐約市是美國義大利移民大本營,因此城市內有許多紀念哥倫布的雕像,也有以哥倫布命名的街道(Columbus Avenue),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位在中央公園西南側入口的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這個已經超過百年歷史的圓環中間有一個高75英尺高的哥倫布雕像(62英尺高的圓柱和13英尺的人物雕像),是紐約市最知名的地標之一,也是許多紐約客相約碰面的熱點。圓環於1905年完工,並且在成立百年的2005年完成整建的計畫,增添環繞雕像的噴泉和大理石座椅,成為附近上班民眾和居民休憩的好地方。

2005年哥倫布圓環經過重建美化後,吸引更多紐約客來此休憩,也是觀光客打卡聖地。(圖:作者提供)

不過,筆者和這個哥倫布雕像最特別的接觸經驗是2012年一項由Public Art Fund策劃的藝展活動,由日籍藝術家西野達(Tatzu Nishi)完成的裝置藝術計畫:發現哥倫布(Discovering Columbus)。

2012年由Public Art Fund組織策劃的「發現哥倫布(Discovering Columbus)」藝展,吸引非常多紐約客前來近距離觀賞哥倫布雕像。(圖:作者提供)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已為世人所知(儘管不完全正確),西野達的裝置藝術卻是要紐約客可以近距離觀察這個佇立在紐約一百多年,高高在上的哥倫布雕像。於是西野達在雕像周圍搭起鷹架和臨時樓梯與電梯,並在與哥倫布雕像底部同高的位置(62英尺)搭建一個面積約900平方英尺的豪華客廳。客廳裡鋪上原木地板,有舒適的沙發座椅,大型平面電視與書櫃,四面都有窗戶可以俯瞰圓環周圍的街景。而哥倫布雕像本身成為客廳中間一項雕塑藝術品,就像許多歐洲豪宅大廳可以看到的景象。坐在舒適的沙發上觀看哥倫布雕像時,與平常在街道抬頭仰望的感覺完全不同,無法想像原來這雕像平常是如此「崇高」。這個藝展讓紐約客有史以來首次可以仔細觀察甚至碰觸這個在1892年為慶祝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400年而做的雕像,當年在紐約造成很大的轟動,卻也凸顯過去人們對哥倫布個人歷史的認識非常片面。

2012年由西野達(Tatsu Nishi)設計的「發現哥倫布」展覽是在離地面65英尺的高空中圍繞哥倫布雕像搭建一個舒適的客廳,原本高聳在戶外的雕像變成室內的藝術品,非常特別。(圖:作者提供)

回到哥倫布雕像是否應該拆除的議題,有趣的是同是義大利裔的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和紐約州長郭謨(Andrew Cuomo)卻有不同態度。白思豪是採取比較曖昧不明的態度,而郭謨則是明確表達反對。八月夏洛特維爾動亂事件後,因應紐約客拆除包括哥倫布雕像在內有種族壓迫象徵雕像的聲音日高,白思豪並未表達個人立場,而是成立一個18人的委員會針對市內一些有爭議的歷史雕像,做個別研究來決定是否拆除。郭謨則是在今年的「哥倫布日」遊行活動時向媒體表示,只要他當州長的一天,就不會允許紐約有哥倫布雕像被拆掉的事情發生。紐約市民眾贊成和反對的聲音都有,反對拆除的人認為,哥倫布代表先人開疆闢土的勇氣,符合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立國精神。要求拆除的人認為,不該把一個踩著美洲原住民鮮血的人物當成一個追思緬懷的對象,會傳達給年輕美國人一個錯誤的訊息,認為種族壓迫問題不嚴重。

同屬民主黨的紐約市長白思豪和紐約州長郭謨都參加了今年的「哥倫布日」遊行,但兩者對是否要拆除哥倫布雕像有不同想法。(圖:Daily News & NYS Governor’s Office)

除了哥倫布,紐約市的猶太團體也要求紐約市長移除最先殖民紐約的荷蘭人統治者Peter Stuyvesant 的雕像。因為當年史岱文森對猶太移民也同樣採取壓迫的手段。台灣近年類似的「轉型正義」爭議則是許多民眾都希望移除帶有「威權統治」象徵的蔣介石銅像,同樣支持與反對的群眾都大有人在。

歷史人物的功過與詮釋都會隨著更多文獻史料的出現而有調整,目前美國只有洛杉磯,西雅圖和明尼阿波里斯等城市和南達科達州與夏威夷兩州已經把「哥倫布日」改名為「原住民日」來提醒民眾重視原住民被殖民者欺凌的歷史。這樣的「轉型正義」拉鋸戰在美國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