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16世紀的鄂圖曼建築師與西亞歷史

17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之後發展出的「西發利亞體系」,或者是「均勢」,可能都是因為前一個世紀先有了強大的鄂圖曼改變了歐洲外交的結構。三十年戰爭與鄂圖曼關係匪淺,此後的歐洲秩序之形塑必然也有鄂圖曼的影子。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14年土耳其作家艾利芙夏法克(Elif Shafak)發表《建築師的學徒》(The Architect’s Apprentice)一書,今年博識出版也推出了中譯本。本書敘述16世紀中葉鄂圖曼帝國建築發展中的一段故事,其中融入師徒之情、男女之愛,書中同時帶出當時上層政治與下層社會的面貌,近代西亞世界相互交流的生動景象也躍然紙上,實為精彩且富有歷史氛圍的絕佳作品。

《建築師的學徒》博識出版中譯本。(圖:博客來)

16世紀初期的鄂圖曼帝國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在歐洲有相當成功的擴張行動,也將領土拓展到南方的阿拉伯地區以及埃及,擁有穆斯林的聖地麥加(Mecca)。承接這樣輝煌成果的是蘇萊曼素檀(Soleyman Soltan),他擁有諸多崇高的頭銜,例如立法者(Ghanuni)、信徒統治者、聖城保衛者(頁204)。1536年,法國為了要對抗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與鄂圖曼簽署了同盟條約,歐洲國家這時已不得不正視鄂圖曼的存在。

鄂圖曼的強盛促使法國的主動結盟,結盟行動其實具有近現代東西方互動的歷史意涵。畢竟今日人們對於近代世界史的主流觀念是:一個正在向上發展的西方,一個正在沈淪衰弱的東方;前者走向開放進步,後者則是停滯落後,在這之前的東西方世界的關係沒有什麼好談的,若沒有西方的衝擊,東方就是死水一灘。已經有許多學者致力於批判上述的觀點,也一再闡述東西方其實早有密切互動關係,甚至是東方拉著西方前進的。

當鄂法同盟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需要鄂圖曼的法國。可以進一步討論的是,究竟是鄂圖曼加入了法國秩序?還是法國加入了鄂圖曼的秩序?

法國為了要對抗神聖羅馬帝國,與鄂圖曼簽署了同盟條約組成法國-鄂圖曼帝國聯盟。圖左為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圖右為蘇萊曼素檀。(維基共享)

17世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之後發展出的「西發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或者是「均勢」(balance of power),可能都是因為前一個世紀先有了強大的鄂圖曼改變了歐洲外交的結構。三十年戰爭與鄂圖曼關係匪淺,此後的歐洲秩序之形塑必然也有鄂圖曼的影子。

於是,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鄂圖曼並非與世隔絕,反而與不同世界有著頻繁且密切的互動關係。故事主人翁名為亞汗(Jahan),他的師傅是鄂圖曼史上相當著名的建築師希南(Mimar Sinan)。同一時期,義大利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頗負盛名,連希南都希望他的學徒可以前往羅馬去觀摩。於是亞汗就與另一名學徒前往羅馬,也與米開朗基羅有一番對話。米開朗基羅甚至還留了一封信給希南,只可惜亞汗回程中遭打劫,連信都丟了,當然就不知道義大利的大師會與鄂圖曼的大師說了什麼(頁167-178)。這情節有點而像是盧布朗(Maurice-Marie-Emile Leblanc)的《怪盜亞森羅蘋》(Arsene Lupin)系列中,放入了英國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一樣。事實上,米開朗基羅與希南兩人並沒有接觸過,作者才杜撰信件丟了的橋段以符合史實。

歐洲三十年戰爭與鄂圖曼關係匪淺,此後的歐洲秩序之形塑必然也有鄂圖曼的影子。圖為1632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呂岑會戰陣亡的情景。(維基共享)

鄂圖曼與東方的伊朗也有許多交集,戰爭次數也不少。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建立於1502年,隨後兩個西亞大國有過多次交戰。早期鄂圖曼在勢力東擴時,主要是在高加索一帶與同為遜尼派穆斯林的白羊王朝(Ak-Kuyunlu)對抗,但15世紀末白羊王朝衰亡之後,卻是由什葉派的薩法維道團(Safavid Tariqh)建立勢力,1502年之後成為鄂圖曼東進的新對手。鄂圖曼與伊朗就在高加索地區多次交戰,高加索成為彼此領土的交界處,但也因而種下了往後兩方幾百年糾葛與衝突的因子。本書也反映出了鄂圖曼與薩法維不甚和睦的關係,例如,亞汗以小學徒的身份私下與素檀談論建築物的設計圖,但一般而言都是由丞相過濾任何要傳到素檀手中的消息,亞汗的舉動招致丞相不滿。丞相怒罵亞汗時,便說道他是不是「伊朗派來的密探」(193頁),可見鄂圖曼與伊朗在當時的關係緊張。

本書也透露了16世紀中期鄂圖曼王位繼承的問題,像是「素檀駕崩到王子登基之間的空窗期,什麼事都可能發生。」(240頁)

蘇萊曼素檀命希南所建造蘇萊曼清真寺,希南領導他的助手在七年內完成了這項艱難的工程。(Myrabella / Wikimedia Commons)

蘇萊曼在1566年去世,在那之前,他原本希望其中一子巴耶濟德(Bayezid)即位,但繼承權卻遭到另一個王子塞利姆(Selim)爭奪。巴耶濟德逃亡至薩法維,受到友善的對待,而薩法維王朝向鄂圖曼談條件,若要將巴耶濟德帶回,就必須再來談談兩國紛紛擾擾的邊界問題。結果,鄂圖曼同意了薩法維開出的條件,於是巴耶濟德就這樣被交回鄂圖曼手中,只不過人還沒押回國內就遭到鄂圖曼處決。因此,書中提到「巴耶濟德是他(塞利姆)最大的敵人,後來在伊朗被處決,從此塞利姆就成了唯一繼承人。」(頁249)而由於鄂圖曼的王子們都會是各地的省長,書中提到蘇萊曼素檀去世的時候,就得有人快馬加鞭到地方上通報各地的王子。此時期政局多變,儘管賽利姆是唯一繼承人,卻可能會有新勢力出現。

故事最後,希南已於1578年去世,亞汗則是轉往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為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去世的妻子興建陵墓,這個陵墓也就是後來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423頁)。Taj意即皇冠,與波斯文同義。Mahal則是沙賈汗妻子的封號。亞汗做為建造泰姬瑪哈陵其中一名建築師,應是作者艾利芙夏法克刻意安排的橋段,如同金庸在《鹿鼎記》中把《尼布楚條約》簽署者寫成韋小寶一樣,事情是真的,人物是假的。

這本書嚴格說來算是愛情小說,但故事的龐大歷史背景卻值得注意。整個西亞世界,除了鄂圖曼與薩法維,還有個強盛的蒙兀兒。最後帶出了泰姬瑪哈陵,除了呈現出此時期西亞世界優異的建築水準外,這三大帝國也締造出近代西亞發展中的黃金時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