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充滿歷史感的快車謀殺案

近代鐵路發展的濫觴源於英國再逐漸擴散至歐洲,強權為了國家發展紛紛在國內興建鐵路。19世紀鐵路尚未普及,興建鐵路的能力就具有政治力擴張的意涵。而1883年10月開始營運的東方快車,便是屬於當時強權在西亞的鐵路勢力競爭下的附加產物。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934年,英國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出版了《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遠流出版社,2017),書中描述大偵探白羅(Hercule Poirot)意外捲入了火車上的謀殺事件。白羅所搭乘的東方快車自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出發,這座城市被博斯普魯斯(Bosporus)海峽分隔成亞洲伊斯坦堡與歐洲伊斯坦堡,使得這座城市成為連接歐亞大陸之橋。伊斯坦堡長久以來做為鄂圖曼帝國的首都,在近代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強權壓力,但火車與鐵路的出現對這個古老帝國與區塊卻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近代鐵路發展的濫觴源於英國再逐漸擴散至歐洲,強權為了國家發展紛紛在國內興建鐵路。在我們身處的時代,鐵路的意義或許只是交通工具的一類,任何一處多幾條鐵路或許都不會引起太多爭議,但19世紀鐵路尚未普及,興建鐵路的能力就具有政治力擴張的意涵。1850年前,鄂圖曼並沒有鐵路,之後才逐漸有一些短程路線。開始有明顯的變化是在1890年之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liam II)推動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就是以舖設鐵路的方式將觸角深入西亞地區。

《東方快車謀殺案》描述大偵探白羅意外捲入了火車上的謀殺事件。(messynessychic.com)

德國雖是1871年之後才新興的強權,但德國的崛起立即對歐洲局勢產生很大的影響。英國與俄國在當時原是歐亞世界唯二霸權,如同20世紀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一般。德國崛起,對英俄而言是個相當大的壓力。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鄂圖曼受夠英俄壓力時,自然會開始向德國靠攏。伊斯坦堡政府在1903年讓予了《巴格達鐵路利權》(Baghdad Railway Concession)給德國,試圖興建一條從德國柏林(Berlin)穿越伊斯坦堡的鐵路,再進入鄂圖曼境內向東南延伸到巴格達,這也代表德國正式加入西亞世界的勢力爭奪戰。由於巴格達站相當靠近英國勢力範圍內的波斯灣,於是這條鐵路頓時像是烏雲一般從歐洲飄向西亞,對英國的優勢地位產生壓力。

德國崛起與巴格達鐵路興建使得英俄兩國頗為警戒,英俄不僅開始商談兩國在中亞如何劃定勢力範圍,也開始規劃在伊朗境內的鐵路鋪設,這些舉動為的都是鞏固他們在西亞與中亞的地位,以及不讓德國的巴格達鐵路一支獨秀。一時之間,西亞世界的鐵路勢力爭霸戰開打。只不過,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鄂圖曼境內戰事不斷,使得這一條貫串歐洲與西亞的巴格達鐵路就這樣失去作用。1883年10月開始營運的東方快車,便是屬於當時鐵路勢力競爭下的附加產物。

《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書出版時期,儘管西方國家在西亞的鐵路爭霸戰氛圍已然消失,但西方勢力卻更加深入西亞地區。當1920年代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將阿拉伯世界委任託管(mandate)給英國與法國時,這塊幅員廣大的地區已呈現相當國際化的面貌,就是過去英法對西亞控制的結果。

德國藉由《巴格達鐵路利權》試圖興建一條從德國柏林穿越伊斯坦堡的鐵路,再進入鄂圖曼境內向東南延伸到巴格達,代表德國正式加入西亞世界的勢力爭奪戰。(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從小說中幾個角色的行程來看,在搭上東方快車之前,他們已在西亞地區,如阿勒坡(Aleppo)、巴格達等地停留過。英法曾運用過扶植阿拉伯政權的方式,來行委任託管的任務,阿拉伯人民的怒氣在日積月累下,也使得英法在西亞的優勢也一再受到挑戰。小說中的西亞世界包含了西方元素,可見作者克莉絲蒂帶入了頗多的歷史情境。

當故事中的謀殺案發生時,東方快車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因大雪而受阻,偵探白羅便是在這段滯留期間發現兇手就在車廂內。而白羅與嫌犯之間的對話,也帶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例如,死者雷契特(Samuel Ratchett)與其秘書美國人麥奎恩(Hector Willard MacQueen),早先在伊朗就因為伊朗開採石油的關係就已結識(58頁)。

事實上,伊朗石油在大半個20世紀的時光中,都是由英國掌控,美國的影響力極小,1930年代或許僅有民間石油公司活動。伊朗或西亞世界對當時的美國政府而言,較沒有明確的利益,畢竟這一區域向來是歐洲人的地盤,直到二戰期間,盛產石油的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為了要擺脫英國壓力而開始與美國接觸,美國才開始發展在西亞地區的影響力。

伊朗石油在大半個20世紀的時光中,都是由英國掌控。圖為英波石油公司在伊朗境內探勘石油。(http://www.huffingtonpost.com/)

另一個角色英國上校阿布斯諾(Colonel John Arbuthnot)說道,美國人麥奎恩「對印度局勢有一些愚蠢的見解,這是美國人最糟糕的地方,太感情用事,喜歡空想。」(143頁)這一段也頗有意思。美國自18世紀末之後採行的孤立主義,強調不希望捲入歐洲事務。其實當時的美國就像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完全不能與歐洲那一票老帝國主義國家相提並論,孤立在美洲、與世隔絕,其實是個聰明的策略。就算到了20世紀初期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執政時,美國已經是個腦滿腸肥的山姆大叔(Uncle Sam)了,勢力甚至已跨越太平洋到了東亞,卻仍是不願意參與歐洲事務。

1917年美國終於參與了一次大戰,隔年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提出的「十四點原則」(Fourteen Points),看似為了世界和平,但英法其實都不認同威爾遜,很顯然,對於歐洲人來說,歐洲局勢豈是美國這個剛加入國際事務的新手可以處理,更不用提長期殖民印度的英國早發展出複雜的外交體系,這也絕不會是美國政府能夠理解的,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下,美國民眾對於印度的認識在英國人眼中就顯得「愚蠢」。本書對於美國人看法的描述,或許是英國籍作者克莉絲蒂藉故事情節順道消遣美國人國際觀。

《東方快車謀殺案》新版電影即將在2017年12月上映,片商所釋出的預告片十分吸睛,再加上電影插曲為謎幻樂團(Imagine Dragons)今年的新曲〈信徒〉(Believer),更讓畫面張力十足,腦波很弱的筆者也就這樣不爭氣地敗了謎幻樂團的最新專輯《超進化》(Evolve),準備好好迎接這部情節懸疑又具歷史感的改編電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