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上野是我很喜歡的地方,喜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和自己居住的萬華很像,很有下町風情。青少年時代第一次去東京,就住在上野公園附近的一家傳統旅館。後來幾次到東京,因為貪圖交通便利,也幾乎都選擇上野作為住宿地。
但上野最有名的,其實是公園
公園所在的寬永寺,最有名的就是「彰義隊」。在明治軍和幕府多次協商,最後幕府決定投降,江戶無血開城後,部分不願意投降的幕府軍,組成「彰義隊」,以寬永寺為基地,在這裡和政府軍作戰,最後全軍覆沒。這段歷史,也曾經在日劇《仁醫》裡面被描述過。
維新之始,寬永寺附近的小丘,本來被新政府規劃成醫院。但銜命探查此地是否興建公園的荷蘭醫師鮑德溫先生,卻認為這裡風景優美,應該要做公園。作家新井一二三在《我這一代東京人》這本書中,描述上野公園時,提到當時正是公園成為都市必要配備的時代,但在日本的規劃者,並沒有西式公園那樣有草皮、花壇、圍牆的概念。只是把野地、綠樹,和附近的寺廟湊合湊合,就變成一個「公園」。
江戶無血開城後,部分不願意投降的幕府軍,組成「彰義隊」,以寬永寺為基地,在這裡和政府軍作戰,最後全軍覆沒。(By Kakidai wikimedia)
上野公園高高低低,裡面包含了大學、不忍池、動物園、博物館、寬永寺、東照宮,互不關聯,卻又因為地緣而串連在一起。在一百多年前也許不能算作西方人眼中的公園,但隨著時間變遷,「公園」的典範從人工轉向自然,也變得很合時宜。
第一座日本人興建的西式公園,是1893年開始規劃,1903年開園的日比谷公園。同在1903年,還有一座公園開幕,就是在殖民地台灣,當時叫做「中之島公園」的台中公園。接下來,日本陸陸續續在各地建設中引進西式公園概念,台灣作為帝國有能力建設殖民地的展示的櫥窗,又因為拆除徵收全無懸念,因此陸續有1908年台北市新公園開園、1910年嘉義公園開園,以及1913年北投公園開園。
春天上野公園內的不忍池與辯天堂景緻。(維基共享)
這些都市中的公園,是當時市民休閒的所在,也經常成為藝術家取材的風景。比如前輩畫家林之助,就曾以台中公園為主題寫生,而很有名的畫家陳澄波,本人也畫過「嘉義公園一景」,都在台灣畫壇留下了名聲。
不過殖民地台灣的第一座公園,其實是位於1897年,坐落台北市郊區的圓山公園,只是那座公園裡有神社、寺廟、動物園和兒童樂園,概念上比較接近上野公園的規劃。
除了公園有名,上野也出過不少名人,五千元紙鈔的肖像人物樋口一葉就住在上野所在的台東區,現在台東區還有一葉紀念館。因為印在鈔票上,人人都看過他的長相,不過一葉的小說,就不是那麼多人看過。跟才華洋溢、學歷出色的同時代人夏目漱石相比,夏目寫的是白話文,一葉卻是自修學來半言半白的文體,在當代雖受歡迎,但卻造成現代人閱讀的不易。
樋口一葉是日本平安時代一千餘年後出現的第一位女作家。(http://www.lauraimaimessina.com/)
一葉在日本被比作現代紫式部,她的中文譯者,很巧也是翻譯《源氏物語》的林文月。閱讀林文月的譯本,可以感覺到林文月有稍微把一葉的文字白話化,但那樣的文體,現在讀起來還是有很「古典」的感覺。
除了一葉之外,喜愛喝啤酒、發明征露丸的大文豪森鷗外,也是上野的愛好者。上野公園附近有一個頗受歡迎的溫泉料理旅館「鷗外莊」,就在森鷗外的故居位址,裡面保留了鷗外故居的樣貌。森鷗外的女兒森茉莉在回憶作品《父親的帽子》當中,就多次提及在上野活動的景象。比如她提到廣小路口的扇子店、或者公園裡現在還在營業的著名洋食餐廳「精養軒」,還有和母親搭著人力車上坡的風景。
當然,上野這樣生猛的地方,也不會只有騷人墨客。這裏也是市井小民經常來去的所在,最受台灣人購物喜愛的「阿美橫町」附近,有許多居酒屋,風格其實都蠻像台北長安東路上的快炒店。喝得醉醺醺的大叔在裡面喧嘩,吃完再到隔壁立式吧再喝一杯,算是日本式的bar crawl。
我對立式酒吧倒是一直敬謝不敏,不知道那是不是應付難纏不想回家的長官第二攤、第三攤的要求,特別設計出的一種無法久待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