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熱愛知識可能無法賺錢,但可以讓生活變得豐富。這一直是我人生當中篤信的事。對我來說,熱愛知識的最簡單方式,就是閱讀。我家有一面藏書牆,很多朋友來,都會「好羨慕你有那麼多書」。但我始終覺得,熱愛閱讀的人都該有滿室書,其實沒什麼好羨慕的。
村上春樹在自傳體雜文《身為職業小說家》當中,寫到日本愛讀書的人,大概佔了全體人口數的5%,也就是六百萬人上下。台灣的文化部也曾在2013年做過調查,發現有47.5%的民眾過去一年沒有買過書,而以平均值計算,台灣人一年大約讀兩本書。
村上春樹在自傳體雜文《身為職業小說家》當中,寫到日本愛讀書的人,大概佔了全體人口數的5%,也就是六百萬人上下。(圖:amazon.jp)
這當然不是相同的比較基準,也沒有辦法從裡面看出日本人比台灣人愛讀書的結論,但如果有機會在日本搭電車,就會發現車廂裡面看書的人,其實還是不少。近幾年來,3C產品的發達,確實影響到不少人搭車時看書的意願,但日本通勤時間一向很長,因此在電車上看書,依然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看什麼書,卻是讓我比較有興趣的主題。日本人看書多半會用書套把書封包起來,從遠處看,並看不出在讀什麼。要了解日本人喜歡的書類型,還是得走進書店。一般書類當然很多,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摘要書」。「摘要書」的功能,是把複雜的知識簡單化、系統化,讓閱讀者可以簡單地吸收。
這類書的閱讀當然很有效率,但對於品味文字、了解寓意,卻是一種障礙。我有一本久桓啟一編輯的「圖解資本論」,是我覺得有關「資本論」第一冊的註解書類中,最清楚簡單的一本。
但是如果閱讀這本書,就讀不到他形容人們對「商品拜物教」看不清本質的迷思時,寫出的「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係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腦袋裡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這樣的精彩文字。
日本有各式各樣的雜誌,內容紛繁、企畫精采,令人驚豔。圖為日本知名文學雜誌《達文西》封面,圖左結合火紅的漫畫《進擊的巨人》,右邊結合藝人(此為西島秀俊)和作家(此為三浦紫苑),則是《達文西》的招牌做法。(圖:網路)
但也必須肯定,日本人對於複雜資料整理的擅長,確實有助於知識吸收。我自己也經常買「摘要書」讀物,附庸風雅認識、學習一下葡萄酒、啤酒,或者是像日本史這種有興趣,但是希望先有個基本概念的知識。
日本出版界另外一個讓人驚豔的地方,就是雜誌。比如人文歷史的類別,各式各樣的雜誌,就讓人眼花撩亂,例如最近流行大河劇《真田丸》,於是有關於真田幸村的各式各樣謎題,都可以變成精美雜誌的內容;也有和各地寺廟佛像相關的簡介,編輯成《日本的佛像》雜誌書。還有像老牌雜誌《文藝春秋》,最近也出版了特別珍藏版的《司馬遼太郎的真髓》,以雜誌的企畫、書本的深度,再一次詮釋這位國民作家的思想。
日本有各式各樣的雜誌,內容紛繁、企畫精采,令人驚豔。圖為日本知名文學雜誌《達文西》封面,圖左結合火紅的漫畫《進擊的巨人》,右邊結合藝人(此為西島秀俊)和作家(此為三浦紫苑),則是《達文西》的招牌做法。(圖:網路)
就算是體育雜誌,也有很多有趣的出版品。不只是職業棒球有出版單一明星選手的個人專輯,或者是開季前年度戰力的總體評估特別版本,對於一年兩次的高校棒球賽,甚至社會人比賽,也都有雜誌做了精彩的選手名錄和戰力分析,讓人對這個國家編輯從業者的資料掌握程度嘆服不已。
又或者旅遊書,這幾年在各地旅遊,發現還是日文旅遊手冊的編輯最容易使用,無論是地圖的放置、推薦有名的店家,或者是單一區域的深度旅遊介紹,要大開本也有,要口袋書也行,日本出版社對於旅行者的貼心程度,超乎想像。
在日本,就算是體育雜誌,也有很多有趣的出版品,讓人對這個國家編輯從業者的資料掌握程度嘆服不已。(圖:amazon.jp)
出版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賺錢的行業,但日本出版界的競爭能力和巧思,卻總是讓人感到訝異。旅行與讀書,是我一直認為人生中重要的兩件事,在旅途當中看見別人,也足以讓人興起反思的念頭。
這幾年,台灣翻譯的日文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趣,許多「摘要書」,或者雜誌,也被引進。但如果以村上春樹說的5%熱愛閱讀者來相比,台灣的閱讀人口也只佔了一百萬人,規模只有日本的六分之一,也難怪出版業者都想要到不大自由的中國挑戰看看。真正能夠支撐本土出版的關鍵,其實還是在閱讀人口的培養,但是這點,恐怕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