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楽坂雯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一位居住在美國阿肯色州紐波特(Newport)的農場主人,在閱讀到曼哈坦計畫與兩顆原子彈終結了對日戰爭的新聞之後,靈光一現,提筆寫了一封商業郵件給他認為這家應該開設在田納西州橡樹嶺(Oak Ridge)的「原子彈公司」:
「⋯⋯我的農地上有些樹樁,我想把它們炸掉。請問貴公司有無合適如此規格的原子彈?如有,請貴公司函覆我並告知價格。我想,用原子彈總比用炸藥來得好些。」
或許對那位農夫及其餘世人來說值得慶幸的是,他一直沒有能接到「原子彈公司」回覆給他的報價單,至於後來他用什麼方法清除農地裡的樹樁,也就不得而知了——至少不是原子彈。
雖然當時大多數的人們在得知此事之後,也跟今日的我們一樣對此感到好笑,但在原子時代初期的1950年代,確實有許多各國的政要、高官、學者或將軍,認為核子爆炸除了作為戰略或戰術武器使用之外,還有其他更「和平」的用途,這就是所謂的「和平的核爆」(Peaceful nuclear explosions, PNEs)。
這種想法的前提,是把核爆——無論是核分裂的原子彈或核融合的氫彈——單純視為一種遠較傳統炸藥為龐大的爆破手法,可以應用於土木建設或採礦等用途上。不僅是以核爆的爆壓或爆風來鬆動土石,就連高溫下形成的空洞及以衝擊波粉碎地層等,也備受期待。在氫彈出現之後,這種被認為「比原子彈更乾淨」的核融合爆炸,甚至還被期待可以用以更有效率地開採、回收蘊藏於地層中的頁岩油。
1958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計畫在阿拉斯加州面對北冰洋的一個偏遠海岸引爆五枚氫彈,藉由將這五次核爆製造出的爆炸坑連結起來,一口氣完成一個巨大的人工港灣,藉此刺激阿拉斯加州的經濟發展。這個由有「氫彈之父」別名的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推動的港灣建設計畫「戰馬車計畫」(Project Chariot),理所當然地受到阿拉斯加居民的強烈反對,最後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1962年宣布計畫終止。
即使如此,美國也沒有放棄其他「和平使用核彈」的嘗試。除了在內華達核試場的試爆中測試爆炸坑的生成之外,也曾經考慮以氫彈挖掘「第二巴拿馬運河」或油田。但是基於放射能污染問題始終無法解決,1977年,相關計畫的預算終於被取消,「和平的核爆」也終究——或者幸好——沒能實際運用。
另一方面,蘇聯則是同樣著眼於土木開發,以「國家經濟發展核爆」(Nuclear Explosion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為名義,從1965年到1988年實施了293次的「和平核爆」實驗。蘇聯除了在核子試爆中測試以核爆挖掘儲水池,在1980年代初,也真的實際以小當量的核子炸藥挖掘出長700公尺、寬350公尺的水路。但即使是蘇聯,也在實驗曝光之後也因為廣受國際批判而中止了相關的嘗試。
目前「和平的核爆」在限制核試的相關國際條約中,也被視為核子試驗的一種,世界上也沒有多少人還覺得可以拿核彈來做土木工程了。
但在六十多年前的1958年,有一個位居日本政經中樞的日本人並不這麼想。他認為「藉由核爆的力量,改造首都東京,並振興未來數十年高速成長的日本經濟」是可行的,並邀集財、政、學界人士嚴肅討論後,將他對首都改造的具體建議《關於東京灣兩億坪填海造陸之勸告》(東京湾2億坪の埋め立てについての勧告)集結成書出版。
他就是日本住宅公團初代總裁加納久朗。他主張在東京灣內大規模填海造陸,打造一個名為「大和」(ヤマト)的巨大新首都,而填平東京灣的龐大工程所需的巨量砂石資源,可以「就近」取自於用核爆炸鬆的房總半島山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