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夏季高溫炎熱,在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常因乾旱而發生森林大火。亞馬遜雨林在夏季雖不下雨,但雨林內濕度頗高,不易發生大火。晚近,巴西境內的亞馬遜雨林卻大火不斷,2019年上半年的火災次數比前一年同期多出1.45倍,尤其2019年八月份就發生了上萬起大火,大火以五分鐘燒掉五百公尺的速度不斷蔓延,至少有一百萬公頃的林地毀於大火,波及玻利維亞、袐魯、委內瑞拉等國,雨林內的特有物種面臨浩劫,令各界憂心不已,擔心世界之肺可能就此消失,影響全球氣候深鉅。
其實,亞馬遜雨林大火多數是人禍,而非天災,其元兇是盜伐及農、牧業的不斷開發;換言之,經濟利益是禍首。
雨林內生產許多貴重樹種,如桃花心木、巴西紫檀等,頗受歐洲人喜愛,以致盜伐猖獗。旱季是盜伐的旺季,盜伐者偷走樹幹後,隨地留下較沒價值的樹枝與樹葉,一旦發生火災,乾枯的枝葉成為助燃物。另外,巴西是牛肉生產大國,畜牧業者與雨林爭地,開闢了規模動輒十萬公頃的牧場,而放火燒林是最快速的整地方式。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亞馬遜雨林所開發出的土地,有八成被用來做為牧場。由於牛隻數量十分龐大,因此,也需要開闢遼闊的農地來種植大豆,做為牲畜飼料。為了增加產量,業主大量噴灑氮肥與殺蟲劑,汙染環境。農、牧場業主富甲一方,政商關係良好,在政府的放任下,濫墾濫伐,頻頻引發雨林大火,導致雨林面臨消失的危機。
質言之,人類對牛肉的需求愈高,亞馬遜雨林發生大火的頻率就愈高。
自中世紀盛期以降,牛肉就是歐洲餐桌上的要角,肉品不易保鮮,一般以食鹽或香料處理,歐洲人為了取得肉桂、丁香、肉豆蔻等香料,竟然促成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並無意中來到美洲。美洲雖有其原生種的野牛(búfalo/ bisonte),但十分難以馴養,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從歐洲人那邊學會騎馬後,才開始於十八世紀大肆獵捕美洲野牛。今日美洲家牛的飼養歷史可追溯自1493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引進一批家牛到多明尼加充當役獸,西班牙家牛於是從加勒比海地區繁衍至墨西哥,再到中美洲及南美洲。同樣,葡萄牙家牛也隨著拓殖者來到巴西。十九世紀,畜牧業者引進印度瘤牛等,改良了牛隻品種。
傳承自歐洲,畜牧業是拉美各國的重要經濟命脈之一,其中養牛業的經濟利益極高,占所有畜牧業的八成之多,不僅頗具地方民俗色彩的牛仔文化因應而生,醃牛肉片(cecina)、醃燻牛肉塊(tasajo)等也走入豪華餐廳的菜單內,另外,阿根廷風味獨特的碳烤(asado a la parrilla),或令人大快朵頤的巴西窯烤(rodízio)更是遠近馳名。墨西哥、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巴西等拉美國家所生產的肉牛品質佳,在國際市場評價極高,深受饕客喜愛,除了牛隻品種優良外,其中關鍵在於氣候、土壤及放牧方式。
從奧利諾科(Orinoco)河流域的莽原、到亞馬遜盆地,再到彭巴草原,許多原生物種因環境過度開發而瀕臨絕種,家畜取而代之。以密度而言,位於亞馬遜盆地的牧場一望無際,每一公頃僅飼養0.6頭牛,放眼望去,只見翠綠草地,不見牛隻蹤影,惟有牛仔騎馬趕牛、或舉行競技時,才會看見壯觀的牛群。牛隻在遼闊草原上自由奔跑,身強體健,不易染上口蹄疫等疾病,肉質柔嫩卻不油膩。
人工冷藏法於1872年發明後,阿根廷曾因此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牛肉供應地,巴西後來居上,躍升為今日全球牛肉出口第一名,主要銷往中國大陸、香港、埃及、俄羅斯、歐盟等地。巴西於1996年飼養了一億五千八百萬頭牛,2016年則有兩億一千九百萬頭,牛隻數量在這十年間成長幅度十分驚人,牛隻總數是人口的1.07倍。2018年,巴西出口了一百六十萬公噸的牛肉,預計在2019年牛肉的出口量提高到一百八十萬公噸,甚至兩百萬公噸。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畜牧業正是亞馬遜雨林大火的元兇之一。只要每人忌口牛肉一年,就可拯救三千四百三十二株樹木;然而,美食當前,亞馬遜雨林大火一事暫時拋在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