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熊學院
戰災發生時,我在哪?該不該移動?該準備哪些物資?
戰爭中平民雖然不會是主要目標,但仍極有可能遭到波及。
因此,顧好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先認識戰爭時的高風險區域,藉以判斷災難發生的當下該走或是該留,以及作為移動時路線規劃的參考。
平時就先辨認出自身周遭及預定的避難點沿線是否存在高風險設施或環境,戰災發生時才能作為就地或移動避難的依據。
首先,有較高的遇襲風險設施,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以下幾類:台灣的紅色海灘有哪些地點。(取自貼文)
▪️登陸點
灘岸進行登陸作戰的難易度,依「適宜」、「勉可」及「登陸困難」區分為紅、黃、藍。
登陸點的難度會隨潮汐、季節、時間及伴隨的地形變化而改變。
在 2023 年海軍進行的兵要調查中,驗證登陸難度最低的紅色海灘包括圖上的 18 處海灘。
而勉可登陸的黃色和登陸困難的藍色海灘,雖然風險應較紅色海灘為低,但仍應保持適度的警戒。
▪️政府機關
總統府、立法院與行政院等重要的中央政府機構應該會首當其衝,另外,縣市、鄉鎮的行政機關也可能會被標定成目標,依照層級與重要性的不同,風險也會有所不同。府院等重要的中央政府機構應該會首當其衝。圖為總統府。(資料照)
▪️軍事設施
軍營、指揮所、雷達站等設施很可能會被標定成主要目標,甚至因為戰時軍校生也都會授階參戰,所以各級軍校都可能是敵人打擊對象。
▪️執法與消防救護設施
檢警調對內處理國家安全與維護社會秩序的執法機構,及消防、醫院等應變單位亦有遭受攻擊的可能。
▪️關鍵基礎設施
能源(發電廠、超高壓變電所)、水源(水庫、淨水廠)、通訊(電波塔、電纜站)等維持國家與社會重要功能運作的關鍵基礎設施,也可能是被攻擊或占領的目標。關鍵基礎設施如能源與水源用地,也有較高的遇襲風險設施。圖為石門水庫。(資料照)
【避險:該怎麼採取行動?】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網路地圖打開,先把自家附近的上述設施大致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將這些「點」連成「線」。
也就是說,你家附近就算沒有這些設施,但卻坐落於省道、河道、橋樑等重要據點,敵人可能經過或占領的路線,那也會是一種風險。
當我們把所有設施盡量標示出來之後,就可以大略知道風險程度高低,也就更知道下一步該如何進行:
▪️約定臨時會面點
建議與家人討論,事先約定臨時會面點,作為通訊中斷、走散或無法回家時的集結點,這個地點的設立建議符合三個原則:
▪️資訊明確
約定一個明確的位置,而不是廣泛的空間概念,例如哪個公園大馬路旁靠餐廳哪一角的大榕樹下,而不是「附近的那個小公園」。
▪️可到達
確保它的位置、路線都是家庭成員可到達的,不會出現某個成員因為缺乏交通工具,而無法抵達的狀況。
▪️成員人人皆熟悉
應該是全家都去過的地方,最好也舉辦一次郊遊全員「一起實地踏勘過」,如此可以確保大家知道怎麼去,對於位置的理解也不會出現偏誤。
無論如何,在平時就建立危機意識,在面臨戰災發生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學院民防新書《台灣人的民防必修課》,快速破解軍事謠言: https://pse.is/78xtnk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黑熊學院臉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