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不必諱言,拉丁美洲女性十分有能耐,在各行各業均表現不俗,只在父權的宰制下,光芒全被蓋住了。截至目前,拉丁美洲西語國家共計十七人,在醫學、化學、文學與和平四個領域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文學獎與和平獎各有一位女性得主。在和平獎方面,即為1992年的得主,瓜地馬拉人權鬥士莉可韋塔.門楚.頓(Rigoberta Menchú Tum,1959-)。至於文學獎,智利女詩人佳布蕾拉.密斯特拉(Gabriela Mistral,1889-1959)於1945年獲得這項殊榮,不僅是拉丁美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拉丁美洲目前唯一的女性得主。
「佳布蕾拉.密斯特拉」是筆名,名取自義大利作家佳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1863-1938),姓則取自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腓特烈.密斯特拉(Frédéric Mistral,1830-1914),兩位都是她師法的對象。她的本名很長,為「路西拉.德瑪麗亞.德爾佩爾佩圖奧.索科羅.戈多伊.阿爾卡亞加」(Lucila de María del Perpetuo Socorro Godoy Alcayaga)。
佳布蕾拉出生於智利中北部一個名為維庫尼亞(Vicuña)的小城。父親是小學老師,才華洋溢,創作了一些詩,有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式性格;母親從事女裝設計,嫁給父親之前,已和他人生了一個女兒,且年紀比父親大了許多。佳布蕾拉三歲時,父親離家出走,而讓一家人的經濟陷入困頓。佳布蕾拉的知識幾乎是自學而來,雖然父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佳布蕾拉卻從父親留下的詩句得到啟發,不僅熱愛詩歌,似乎有意藉詩歌重建父女之情。不過,她早期的詩,被當地保守派視為充滿異教氛圍與社會主義色彩。
佳布蕾拉的同母異父姐姐係小學教師,她深受影響,早年即以教育為志業。起初,佳布蕾拉在鄉村小學擔任助理教師,不久後便正式在一些城鎮任教。1910年,佳布蕾拉移居首都聖地牙哥,獲智利大學教育學院頒發教師資格證書,接著她轉往各地任教,後來甚至擔任校長,並以教育家的身分出訪世界各國。值得一提的是,她在1922年,應墨西哥公共教育部部長瓦斯康塞洛斯(José Vasconcelos,1882-1959)之邀,赴墨西哥參與國民教育改革,而墨西哥行更令她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兒童與婦女的受教權。1933年至1953年期間,她投入外交工作,赴馬德里、里斯本、洛衫磯等地,出任智利駐外領事。
佳布蕾拉在二十歲時,曾經歷過一段令她痛徹心扉的戀情。她深愛一名鐵路雇員,但鐵路雇員辜負了她,意圖與另一名女子結婚,卻因挪用公款借給朋友,而朋友未能及時還錢,導致鐵路雇員舉槍自戕。情人的負心與身亡,嚴重打擊著她,於是她將絕望昇華為不朽的詩篇,於1914年寫下《死亡的十四行詩》(Los sonetos de la muerte),藉此抒發她當時的情境,而《死亡的十四行詩》竟為她贏得聖地牙哥「花賽詩會」(Juegos Florales)大獎,同時為她開啟寫作之路。自此,她以「佳布蕾拉.密斯特拉」的筆名驚豔文壇。
佳布蕾拉對拉美作家影響深鉅,其中包括聶魯達(註: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帕斯(註:Octavio Paz,墨西哥詩人,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在獲得「花賽詩會」大獎後,前往特穆科(Temuco)教書,彼時有一個相當靦腆的十歲小男孩,主動向她請益,那就是日後揚名文壇的聶魯達。智利兩位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竟然在這種情形之下相識,頗為傳奇,而兩人勾勒出智利介於山海之間的氣度,一個如群山般宏偉,另一個則如大海般壯闊。
回顧佳布蕾拉的一生,生命打擊接踵而來,從童年缺乏父愛,年輕時戀人移情別戀,到晚年至親好友驟逝…… 她均堅強面對,而將苦楚化為力量,將怨懟變成柔情,將不幸轉為養分。她終身未嫁,卻散發母親的堅毅形象與慈愛光輝,持續以「愛」為創作主題。對她而言,愛是永恆,包含男女之愛、親人之愛、同胞之愛,並擴及對美洲土地之愛。
她的主要作品有《絕望》(Desolación)、《柔情》(Ternura)、《塔拉》(Tala)和《葡萄壓榨機》(Lagar)等。儼然大地之母,佳布蕾拉在拉美文壇占有一席不可被取代的位子,誠如其得獎理由:
「由於她那富有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