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閣雍
雖然說不太想寫選舉檢討文,因為我堅定的認為這應該是參選單位誠心自我檢討,而不是由我等不知內情的外人鍵盤指導,不過還是要談談這次選舉中特別突出的一道牆,對於一般品牌行銷或許沒有問題,但是對於選舉而言,倒是有不小的麻煩,這道高牆就是「同溫層」。
這次選舉很多人將Facebook視為重要工具之一,這點倒也沒錯,錯的部分其實是在於無視Facebook的演算法造成的「同溫層」,導致永遠影響的都是同樣一小圈的人。選舉期間我常提醒候選人們,撥點經費下Facebook廣告,選舉的目標是勝選,而不是製造內容行銷範例,或是體驗自然擴散的「極限運動」,用部分廣告經費突破Facebook同溫層,我認為就「勝選」的前提來說,這是很有效率的方式。
如果以更廣泛的定義來說,同溫層對於選舉並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如果分析傳統選舉模式,也都是在「突破」原有同溫層及「建立」新的同溫層之間的操作。舉例來說,「政黨認同」就是一種同溫層,民進黨花了那麼久的時間建立的黨員組織、臉書粉絲及支持者團體,還有各項文宣、政策論述甚至選舉商品,都是為了擴大支持者,讓更多人加入「認同民進黨」的同溫層。
同溫層不是問題,一直窩在原有同溫層中享受溫暖,不求突破才是大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議員、區域立委候選人要加入獅子會、扶輪社、青商會及地區發展協會,努力打入義消、義警甚至是社區管理委員等組織,既然單一選區的當選條件是得到該選區最多選票,那就應該在努力走進該地區選民所自行建立的各種「同溫層」,以「人類的語言」爭取認同才是。
只是這次選舉中,有些團體可能經費限制或沒摸到竅門,政黨不分區侷限在台北文青圈,忘記這次選舉有1800萬合格選民,如果你想得到超過60萬票的支持,網路觸上及超過600萬人也不為過吧?
而有些區域立委在網路上少見吸引選區選民訂閱粉絲團的操作策略,粉絲團人數不少,卻不知道粉絲們與該選區關連性有多少?而且還有人推出莫名其妙的快問快答,我都不認識你了,你還要我看你們彼此間才聽得懂的對話?我們很熟嗎?
想要突破同溫層,甚至建立新的同溫層,時間與努力自然是不可或缺,如同蕭美琴自2010年立委補選到花蓮蹲點,當時帶去的除了民進黨中央黨部協同作戰的部隊之外,也就只有她個人良好的形象及民進黨在當地經營許久的黨公職系統,而蕭美琴一共用了5年多的時間,走遍花蓮各地,甚至無法投票給她的原住民鄉鎮也都常見她的身影,終於在今年的選戰中完全突破「民進黨同溫層」得到過半選民的支持。走出溫暖的同溫層,建立與選民更強的連結,不論是當選人或是未來想要參選的人,四年後的選戰早已悄悄開始了。
我談的是選舉策略,不過對於某些堅持理念而參選的人來說,可能太世俗了點,畢竟對他們而言,傳達理念可能比「勝選」重要個幾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