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民主的活力與焦慮

台灣將近三十年來,選舉的遊戲規則,已獲參選者與選民的共同信任,國際觀察者也不再像批評威權時代的選舉那樣,對透明性與公平性難以置信。(資料照)

美國期中選舉日益明朗,共和黨可望掌握眾議院,但民主黨穩住參議院。「紅潮」未如預期,拜登表示:這對民主是美好的一天。在此過程,中國媒體反映了官方態度,著重批評美國民主的質量下滑、花費太高、政治兩極化、競選獻金影響力等。言下之意,美國式民主不如中國式民主。他們避而不談的是,上個月舉行的中共二十大,決定了中國的權力賦予,但是十四億人連基本的投票權都沒有。甚而,北京正圖摧毀台灣民主、「再教育」台灣人民,一如香港之生吞活剝。

而台灣,將近三十年來,選舉的遊戲規則,已獲參選者與選民的共同信任,國際觀察者也不再像批評威權時代的選舉那樣,對透明性與公平性難以置信。除了「紅衫軍」,參選者願賭服輸,對立氣氛在開票後恢復正常,表現了台灣民主持續成熟。未來的課題,則是善用民主,公民共識最大化,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並理性、前瞻共謀提升民主的政策選項。在台灣,幾乎只有邊緣人才能接受對岸的「專政」。

日本產經新聞社晚報「夕刊富士」日前的調查報導指出:中共二十大,胡錦濤被離場,係因他想翻開政治局委員名單的紅色文件。報導稱,栗戰書對胡錦濤說的幾句話,唇語專家的解讀是:「別看了,都決定了。」此一解讀,相當符合現場情況。無論如何,現任領導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毫不留情地驅離前任領導人,已足以說明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已經變調,習近平時代權力不是朝更多的人開放,而是往更少的人集中。一黨專政,一人獨裁,結合為一人專政,也同時構成了中共這個組織、中國這個國家、國際這個地球村的危機。

五月間,「法德公共電視台」有個專題報導,討論全球民主正面臨弱化危機。在節目裡,各國依民主程度分成四個等級,台灣被列為「真正民主國家」的二十一個國家之一。台灣的內部競爭,民主活力四射,卻遭不懷好意者醜化,「大陸在搞經濟,台灣在搞文革」。不過,事情經常有兩面,從正面來看,沒有一股勢力足以完全抹除另外一股勢力,政黨輪替是由選民決定的,致使不同政黨執政都必須在主流民意區間行進。在這種動態之下,台灣有機會尋求共識,而且,在面對外在威脅時,保持行穩致遠的發展策略。二○○○以來,政黨輪替三次了,不同政黨有不同取向,但他們有意凸顯的差異性,從北京看來卻非常相似,「一中各表」、「互不隸屬」都違反「一中原則」。民主台灣最可貴的是,沒有人能透過體制外的途徑獲取權力,也沒有人能接受軍隊介入政治。原因在於,我們已經形成一種核心價值,終極裁判掌握在選民手裡,不是由政黨、武力來決定。可以說,台灣是一個成功的故事,而說故事的人是兩千三百萬人。

有趣的是,每逢選舉,參選各方無所不用其極的策略,經常在社會產生民主焦慮症。政黨、政客的雙重標準、黨同伐異、造謠抹黑,仇恨動員黑白不分、信口雌黃,經過媒體與社群的放大效果,往往令人懷疑:我們的民主何其脆弱?我們的共識何其局限?幸好,短暫的民主焦慮症,隨投開票而淡化,支持對象落選固然令人難過,但絕大多數人接受選舉結果,恢復正常生活的人際關係,當選者被落選者監督,國家發展維持在衡平的道路,頭家的利益正反雙方都必須照顧。一切,不必仰賴不可期待的天縱英明、開明專制,而可以放心於自己手中的一票,生活與人生的成功方程式在於個人的機會與努力,不致被超越於民主力量的幽靈所宰制。由此產生的日常,就是我們這個民主島國的強健體質。

當然,如果有所謂的民主焦慮症,也不純然是幻象。公民討論不足、共識較弱部位,經常被人用來廉價撈取選票。新的挑戰在於,公民溝通的媒介正在改變,以往面對面的溝通、追求共識的欲求,逐漸被激化偏見的網路同儕壓力所取代。這種新的政治動員模式,為假訊息、資訊戰提供了溫床,令境外勢力得以用極隱密的方式,介入我們的民主運作。同樣危險的是,仍有威權時代的活化石,不依民意標準自我調整,反以仇恨值動員選民,令情緒被操弄的選民「反主成奴」,淪為有損自己利益的工具。所以,還是要回到公民覺醒,必須建設性善用新的媒介,強化公民之間的討論與溝通,把更多的共識責成公僕執行。公民,公僕,誰是「主」,誰是「奴」,那才是台灣民主續航力的關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