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國共共識」到「國際共識」

剛結束的二十大,習近平特別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美聯社檔案照)剛結束的二十大,習近平特別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美聯社檔案照)

一九九二,台灣民主化前夕,國共兩黨有所謂「共識」。此後,寧靜革命,政黨輪替,民進黨兩次執政,堅拒後來才專有名詞化的「九二共識」。二十年後習近平掌權,將之明顯窄化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剛結束的二十大,習近平特別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而現在的國民黨,有人主張「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有人主張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至於「共識」的創意者之一李登輝,在執政結束前夕的結論則是:「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如今,台海風雲變色,又有國際因素加入這埸論述之爭。

最近,G7外長聯合聲明「提醒中國」:「避免威脅、脅迫、恐嚇或使用武力」,「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以武力或脅迫手段改變現狀的企圖」,「G7成員國對於台灣問題的基本立場沒有更動,包括明確的一中政策。」蕭茲訪問中國前公開表示:「我們和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奉行一中政策。但是,此政策也包括該處現狀只能以和平方式,且係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才能改變。」「反對(中國)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海現狀需和平、雙方同意方能改變」,儼然成為歐美主要國家新的共識。華府又更進一步,拜登不止一次提及:「我們的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是獨立的,它自己做決定」、「他們得做決定,他們,台灣,不是我們。」凡此說明,從一九九二到二○二二,從台灣、中國到國際,地緣景觀大幅改觀了。

三十年來,國共異口同聲,他們的「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否認意味著兵凶戰危。本土政權二度執政,共軍擾台常態化,否認海峽中線,揚言台海不是國際水域,在在引起國際對台海安全與穩定的關切。北京想把台灣當作第二個香港,甚而比照新疆對台灣人民再教育,更引起西方對其內部強控制、種族滅絕的警戒。今年二月,中俄聯合聲明,雙方合作無上限,普廷隨即入侵烏克蘭,而習近平偽中立暗挺俄,立即將西方的眼光吸引到台灣,擔憂普廷在烏克蘭「恢復俄羅斯帝國榮光」,可能鼓舞習近平在台海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動。果不其然,半年之後,利用裴洛西訪台為藉口,遂行圍台軍演、飛彈試射。於是,中國「何時」武力犯台,成為國際危機處理顯學,遏阻共軍鋌而走險、減緩中國崛起速度,往前列入西方國家的議事日程。

馬英九執政期間,言必稱「九二共識」。美國(歐巴馬政府)為主的西方國家與企業,對所謂的「和平紅利」亦感滿意。然而,至今仍在「九二共識」刻舟求劍,注定會迷失在變幻的大海。因為,馬英九第二任期,先是習近平接任領導人,對台政策快速惡化至武統論。繼而台灣內部的民意反彈,激發太陽花學運,導致馬英九政府失敗收場。緊接著,二○一七川普上任,重新定義中國為競爭對手,隔年對中發動貿易戰。美國對中政策的典範轉移,致使「維持現狀」比「連結中國」更符合美國利益與地緣政治變化。此所以,六年來,小英政府拒絕「被共識」,只見來自國共的威脅恐嚇,西方國家與媒體幾乎未見批評聲音。反倒是,台灣水漲船高,被譽為印太民主的領頭羊。

回顧一九七○年代,國共的「中國代表權」之爭落幕,美國與中國關係日益深化。隨著文革結束,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如果朝遵守國際秩序、克盡全球責任的方向發展,確定成為美國的「友好國家」,對於未定的台灣主權交由兩岸和平解決,華府似乎沒有異議。巨大變化,出現在習近平十年,二十大將一黨專政與一人獨裁結合為一人專政的「返毛現象」,令西方以經濟促動政治改革的期待完全落空。取而代之的是,習近平向全球輸出專制治理模式、全面挑戰美國霸權地位。西方想像中的台灣,不論基於地緣戰略、民主堡壘、半導體供應鏈,以及西太平洋最友好的國家之一,假使淪為習近平強國夢的基地,勢必影響這場世紀馬拉松的消長。此所以,民主台灣儘管政黨輪替已屬常態,但總體民意站在美國隊或中國隊,將傳達出截然不同的訊息,包括在「晶片戰爭」中站在哪一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