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致勝的高尚情操

美國和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國家對國家的競爭,這場較量將決定未來數十年世界的走向。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圖為美中國旗情境照。(美聯社檔案照)

◎羅曼(Walter Lohman)

我在「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同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Victims of Communism Memorial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也是歷史學家的李.愛德華茲(Lee Edwards),去年曾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在美國,反對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s)的聲浪促成左右兩派大團結。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成就。這是美國人必須培養的一種高尚情操,不僅適用於對抗中國對美國大學校園的影響,也適用於目前與中國進行更廣泛的跨世代鬥爭。

反對孔子學院聲浪

在美促成左右兩派大團結

沒有這種情操,我們贏不了中國。

就像愛德華茲博士一樣,我也受到美國非營利機構「全國學者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NAS)工作成果的啟發。用NAS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個致力於知識自由、理性學術和公民辯論的學術組織。NAS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後孔院時代:中國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影響》(After Confucius Institutes: China’s Enduri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的新研究報告。它記錄了孔子學院過去五年來的跌宕起伏。負面形象、來自國會的壓力,以及法規的改變—尤其是德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泰德.克魯茲(Ted Cruz)提出的一項法案,禁止開設孔子學院的大學接受國防部的資助—已經導致超過一百所孔子學院關閉。

禁止接受國防部贊助

美大學百所孔子學院關閉

NAS的這份報告不是一般從網路上搜尋資料拼湊而成的草率產物。這是一份嚴謹的學術研究。報告作者蕾切爾.皮特森(Rachelle Peterson)、芙羅拉.閻(Flora Yan)和伊恩.歐克斯內瓦德(Ian Oxnevad),根據《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提出一百多項調閱資料的請求,從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他們挖掘到的文件包括成立孔子學院的原始契約、各大學與中國當局之間的信件往來、各大學與美國政府的通聯紀錄,以及大學內部通訊等。

學者示警孔子學院未消失

換新名 同批人移地另起爐灶

對NAS的這個資料庫進行爬梳,不僅讓作者群能夠深入瞭解開設孔子學院的初衷和規劃,更重要的是,它揭露了這個持續存在的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發現,孔子學院並沒有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被新的中心所取代,這些中心雖然換了新的名稱,卻是由同一批人資助和營運。或是轉移到新的地點另起爐灶。

他們發現,孔子學院並沒有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被新的中心所取代,這些中心雖然換了新的名稱,卻是由同一批人資助和營運。圖為2010年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澳洲,為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中醫孔子學院主持揭牌儀式。(法新社檔案照)

這就是高尚情操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各大學想要開設中國語文課程是可以理解的。它們也應該開設這種課程。如果我們想要打敗中國,我們需要更多會說中國語言、瞭解中國文化背景的人才。但如果這是必要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資源來推動。如果各州需要推動教育改革,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來完成。

平心而論,這些課程有許多是在美中關係的非常時期誕生的。NAS這份報告中探討得最徹底的案例,是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孔子學院。二○○六年,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和華盛頓州州長克莉絲汀.葛瑞格華(Christine Gregoire),在比爾.蓋茲(Bill Gates)夫婦的豪宅共進晚餐時,首次對此展開討論,成為孔子學院計畫的濫觴。別忘了,就在兩年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Bush)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夏季奧運會,並且與他的父親老布希接受胡錦濤在北京中南海設宴款待。正是這屆夏季奧運會,讓中國晉升大國地位。

在這裡,問題並不是天真、唯利是圖或虛榮心作祟。而是政治判斷。大學的管理階層試圖開設他們認為重要的課程。在一些涉及中國的領域,例如語文課程,他們認為與中國政府合作,可以達到最高效率、創造最高效益,而且不會對他們學校的財務產生什麼影響。至於這種合作會對更廣泛的學術環境造成何種影響,他們也有把握不會失控。

然而,這就是他們的錯誤所在。中國出錢資助這些課程,並不只是為了增進對中國文化的瞭解或傳授中文。孔子學院及其後續計畫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中共的利益。如果你以為你拿了他們的錢,還可以用它來對付中共的企圖,那你就錯了。

美中進行國家對國家的競爭

影響未來數十年世界走向

現在,學術界有些人認為,打敗中國不應該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因此,他們願意遷就中國的利益,因為他們可能不關心政治,或者是他們習慣以淡化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方式,來看待國際關係。但他們也錯了。美國和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國家對國家的競爭,這場較量將決定未來數十年世界的走向。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

我對這些不同意見的交鋒樂觀其成。而且我希望說服我的美國同行知道他們犯的錯誤。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對中國的影響力行動增加新的限制,包括大學校園在內,他們就算反對也沒用。但我也接受一種假設,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是真誠而且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必須有這種情操,因為當爭論結束後,做為美國人,我們必須再次團結一致。選舉只要囊括過半選票就算贏。但要贏得戰爭可不是這樣。

◎羅曼(Walter Lohman)

(作者羅曼為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