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許正是促使美國在其更廣泛的區域戰略中,發展一項紮實的經濟條件的誘因。諸如「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之類的倡議,足以保護各國政府避免受到不良基礎建設投資的影響。圖為外交部長吳釗燮與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一同自拍。(外交部提供)
◎羅曼(Walter Lohman)
在二○○○年即將結束前的最後幾週,一批新加坡政府官員來到華盛頓,為當時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的會面做準備。在前一年的十一月,柯林頓和吳作棟在汶萊打了一輪高爾夫球後,同意簽訂美國和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執掌一個小型城市國家,新加坡政府領袖和外交官員總是密切關注情勢發展,對細微的地緣政治動向十分敏感。當時,他們的動機是基於一種宏觀的戰略思維—讓美國扎根於他們所在的地區。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協定將有助於實現此一目標。
這招的確奏效。柯林頓的繼任者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與新加坡展開貿易談判。二○○三年,布希總統敲定這項協議,隨後又與澳洲和南韓簽署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他還開始談判加入並擴大「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P4)—一項包括汶萊、新加坡、紐西蘭和智利的貿易協定,這項協定後來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現在,台灣可以扮演新加坡當年扮演的角色。
美國和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許正是促使美國在其更廣泛的區域戰略中,發展一項紮實的經濟條件的誘因。諸如「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之類的倡議,足以保護各國政府避免受到不良基礎建設投資的影響。二○一九年簽署的美國—日本貿易協定,是彌補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損失利益的好辦法。即使是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只要能夠實現,也是值得的。無論如何,總比貿易戰來得好。
然而,美國需要一個規模更大、態度更積極的願景。
要打造這個願景,台灣會是一個很好的催化劑,因為台灣也致力於推動經濟自由化。經濟自由讓新加坡相對容易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也有幫助。
除了經濟條件,台灣還有重大的地緣戰略價值。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只要中國共產黨繼續掌權,美國都無法承擔台灣被中國併吞的後果。美國無法承擔中國佔有台灣的科技能力或高素質的勞動人口。美國不能眼睜睜看著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站穩腳步,進而跨出「第二島鏈」任意馳騁。另一方面,一個孤立且脆弱的台灣也對美國不利。除了維持美國軍隊制止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的能力之外,排除這些可能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台灣建立一種不過度依賴中國的經濟彈性。
也就是說,美國與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不完全是大戰略(grand strategy)的布局,對台灣來說也是如此。
在過去幾年的貿易辯論中,一項比較奇怪的指控是,美國歷來是以犧牲本國人民的經濟利益,來換取地緣政治優勢。這不是真的。布希總統執政時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基本條文都是美國擬定的。這些條款包括制定規則的優先事項—保護美國投資和促進市場開放,使其跨越對商品和服務徵收關稅時間表等明確的貿易障礙。
剩下需要談判的是這些頑強的貿易壁壘。不幸的是,做為談判過程的一部分,雙方都有需要保護的部門。但至少在布希總統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更傾向於提高自由效率,而不是保護沒有競爭力的產業。
就美國和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而言,對自由化的承諾,造就了貿易和投資的大幅成長。自二○○四年協定生效以來,美國對新加坡的出口幾乎倍增。從新加坡的進口也有成長,只是成長速度較慢。這意謂著美國企業有更多商機,有更多就業機會,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在投資方面,新加坡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達二一○億美元,雖比不上日本的六一九○億美元投資,卻是以往星國在美國投資的十倍。與此同時,美國同期在新加坡的投資也成長了五倍以上。
因此,在美國和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出口增加,進口增加,雙向投資也增加了。澳洲和南韓也是如此。所以,一旦美國也和台灣簽訂類似的貿易協定,你大可放心投資。
我們正處於一個極端動盪的時代。但我們不要忘記,在布希總統時代推動自由貿易前的幾年,也非一帆風順。在美國和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前,我們曾經歷千禧蟲危機(Y2K scare)、二○○一年的經濟衰退;當然,還有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和阿富汗戰爭。然後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禽流感和伊拉克戰爭。在新加坡大力推動下,布希總統在經濟自由化中找到一條克服這些挑戰的道路。只要稍加調整,美國可以再次衝破難關。這一次,台灣可以為美國引路。
◎羅曼(Walter Lohman)
(作者羅曼為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