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午後餐敘:美國、台灣與「中國侵略行為」

◎譚慎格(John J. Tkacik)

九月十六日星期三中午,紐約曼哈頓的天氣晴朗舒爽。即使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期間必須維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在紐約市一家高雅餐館外的亞麻桌布和人行道上的棕櫚盆栽陪襯下,這仍然是在「戶外」用餐的美好一天。

兩名配備有數位單眼相機和錄音設備的記者,被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派去採訪在紐約一條街道上舉行的一次罕見的露天外交會議。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的美國外交官凱莉.克拉夫特(Kelly Craft),與台灣大使級的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光章,在戶外共進午餐。

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的美國外交官凱莉.克拉夫特(右),與台灣大使級的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光章(左),在戶外共進午餐。(美聯社)擔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的美國外交官凱莉.克拉夫特(右),與台灣大使級的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光章(左),在戶外共進午餐。(美聯社)

美聯社老牌記者 負責採訪

這兩位高階外交官對著鏡頭微笑,神情愉悅地與記者交談,絲毫沒有因為獲得媒體關注而困擾。當然,美聯社並不是意外發現這兩位高級外交官在曼哈頓的人行道上共進午餐。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USUN)的新聞官員,早在美國國務院的指示下,事先安排好這場「不期而遇」的採訪。在非公開的情況下,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新聞官員已經「超前部署」,向美聯社說明相關背景,介紹美國的政策。

這位記者不是別人,正是美聯社駐聯合國首席記者埃蒂斯.萊德蕾(Edith Lederer)。她是一位備受推崇、五十年來一直站在國際新聞最前線的新聞尖兵,舉凡越戰、一九七三年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到科威特的波斯灣戰爭開打,無役不與。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她一直是美聯社在聯合國的「耳目」(eyes-and-ears)。從網站上的個人經歷看來,萊德蕾女士的關注焦點就是美國和中國在聯合國的角力。

克拉夫特大使向萊德蕾透露,這場午餐之約不是她的主意。李處長在八月十一日一到紐約,就打電話邀請她共進午餐,而她欣然接受。事實上,這是正常的禮節,只是美國通常對台灣官員打來的電話緊張兮兮,即使是非正式的會面也是盡量低調(所以,這場餐敘肯定是與國務院經過精心策劃的安排)。克拉夫特大使說,這場午餐聚會是「地主國歡迎(李處長)來到紐約的一個好方式,當面聽他介紹他的家庭和經歷。」

奉川普之命 與李處長會面

不過,克拉夫特大使也暗示,她是奉川普總統之命,同意與李處長會面:「我一直想做總統覺得對的事,」她說,「我認為總統一直在努力強化與台灣的雙邊關係,所以我想代表政府繼續保持這種關係。」

萊德蕾女士的新聞報導接著提出評論性的觀察,可能是國務院在不具名方式下透過克拉夫特大使傳達給她的靈感:「美國與民主的台灣關係升溫…似乎表明川普政府願意無視北京的威脅,推動一種取代中國共產黨威權主義的方案。」

這種看法與川普政府稍早前的提示相呼應。在紀念中國「五四運動」一○一週年的一場深具意義的演說中,川普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以流利的漢語指出:「張彭春和胡適都知道『中國人不適合民主』不過是一派胡言,是最不愛國的論調。今天的台灣就是鮮活的證據。」上個月(八月三十一日),美國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在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發表演說:「我知道你們許多人都目睹了台灣蓬勃發展的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在台北街頭漫步時,我驚歎於台灣社會的開放,及其民主制度與中華傳統文明、儒家價值觀和本土文化的緊密融合。」 不可否認,華盛頓仍有許多人對台灣的「中國性」(Chinese-ness)─但帶有台灣自己的特色─感受強烈。

儘管如此,美國國務院現在表明,中國在台灣海峽的侵略行徑正促動美國放棄對台灣的「中國性」認知,檢討美國對中國的「三個聯合公報」承諾。

過去40年 北京蒙蔽國際社會

今年八月,美國國務院正式解密一九八二年對台「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檔案的部分關鍵文件。這些解密電報披露,美國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取決於」中國「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持續承諾。一個月前發表的這些解密文件,也首次權威性地公開列舉雷根總統對台灣的「六項保證」內容。

公開這類歷史紀錄顯然是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不是台灣。這些文件證明,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北京不是欺騙自己,就是故意蒙蔽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讓他們以為「三個聯合公報」並未涉及任何保證或承諾,或是中國必須兌現哪些條件。

如今,川普政府斷定,中國無意遵守「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協議,主要原因是北京四十年來並沒有因為無視這項協議而承擔任何後果。因此,川普政府希望增強施壓。

就在克拉夫特大使與李處長週三在紐約餐敘的數小時後,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事務的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週四抵達台北,討論美台雙邊經貿關係(柯拉克先生是一九七八年以來訪問台灣的國務院最高層級官員)。同日,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向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簡報美台關係,但已不再觸及台灣社會融合「中華傳統文明」的話題,反而開宗明義地強調:「儘管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咄咄逼人,但我們與台灣的關係是獨立的,我們與台灣的關係並非附屬於美中關係之下的子集(subset)。」

接著,紐約時報在九月十八日星期五報導,川普政府正在和國會協商,準備推動一項「總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對台新軍售案,以反制中國的「侵略行為」,包括長程距外飛彈(long-range standoff missiles)、匿蹤無人偵察機、反艦飛彈及水雷等七種武器。

由於來自中國的威脅有增無減,華盛頓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希望增加對台灣的防禦物資供應;這種威脅體現於中國與日俱增的軍事演習、船艦入侵,以及數十架次戰鬥機和轟炸機日復一日的偵察騷擾之中。

印太反制中國 台灣不能缺席

然而,我們也必須面對擺在眼前的嚴峻現實:中國根本不放在眼裡。如今,中國先進的軍事科技和海軍力量,已經可以和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家的作戰實力匹敵。

如果印太地區的民主國家想要反制中國,就必須讓台灣加入同一陣線,而且愈快愈好。要做到這一點,台灣必須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毫無疑問,克拉夫特女士和李處長已經在聚餐時討論過這個問題。

◎譚慎格(John J. Tkacik)◎譚慎格(John J. Tkacik)

(作者譚慎格為美國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未來亞洲計畫」主任。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