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政黨選舉機器化得失

一一二六,選舉的腳步聲,逐漸由遠而近了。跡象顯示,北、桃可能成為觀察指標。台北市,看來又是三腳督。蔣萬安受徵召,黃珊珊跑行程,民進黨還在醞釀。桃園市,張善政、林智堅取代在地經營者,難免在各自內部引起茶壺裡的風波,但隨著戰鼓擂起,應會很快平息,槍口朝外,因為勝選是大家的共同利益。

兵家必爭,當然不只北、桃。台北市作為首都,國民黨最為看重,因為它是黨國的最後堡壘,也是邁向重新執政的反攻基地。桃園市,兩黨不約而同,以空降部隊取代在地勢力,其所透露的訊息之一在於,台灣的政黨政治已走上選舉掛帥之路。政黨贏得選舉,才有後續可言,於是,空降在地皆可,意識形態其次,政黨要贏最重要。北、桃以外的選區,攸關總得分的勝選也是硬道理。選舉勝敗,還涉及各黨主事者的政治責任。於是,意識形態的爭鋒,讓位給選舉結果之懸念。朱立倫訪美,便是一例。

當主要政黨都成為選舉機器,那些應該被嚴肅討論的議題,相對較難得到充分重視,以致一旦出現在選舉現場,很容易淹沒於民粹正反動員,長期而言是台灣民主的損失。(本報資料照)

過去,台灣的民主競爭,大體上是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南轅北轍。近年,隨著維持中華民國現狀的共識形成,台灣儼然走入了另外一種模式,主要政黨幾乎都選舉機器化。新黨、親民黨等,逐漸淡出選舉現場,前者因意識形態更僵硬,後者因政治板塊被瓜分。新起的時代力量、基進黨、民眾黨,與國、民兩黨的實力有段距離,著眼於政治市場區隔,不無理想主義、意識形態色彩,但在選民主導的趨勢下,比起當年的新黨、親民黨淡化溫和。柯文哲想謀取大位,民眾黨必須擴大板塊,選舉各地招兵買馬,甚至撿到菜籃便是菜,「寄生」市府、國會、企業,替它黨助陣黑白不分,政黨形象只會愈趨世俗化,罵藍綠也會罵到自己。國、民兩黨,更不在話下,他們喊意識形態口號,滿足內部消費的意義,勝過外部說服的努力。

民進黨,原來意識形態濃厚,獨立建國台灣民族主義。一九九四,阿扁當選台北市長;二○○○,民進黨首度執政,皆得力於淡化意識形態色彩。二○一六、二○二○,蔡英文、民進黨標舉維持現狀,以抵抗中國威脅的負面論述,取代台獨黨綱的正面訴求,除了二○一八暴起暴落的民粹韓流,可謂一帆風順。二○二○,阿扁支持的一邊一國行動黨潰敗,側面反映了綠營板塊的內部演化。至於國民黨,二○○五,連戰開始的九二共識、聯共制台路線,在美中台關係緩和的脈絡下,一度讓馬英九率領國民黨重返執政。而隨著二○一八以來的地緣政治鉅變、美中關係持續惡化、中國增強對台軍經脅迫、香港慘遭二度回歸,此一連馬路線淪為票房毒藥。江啟臣,朱立倫,不得不疏離九二共識,本質上是選舉需要比意識形態強。話說回來,國民黨內的深藍部位仍在拉扯,洪秀柱們形同選舉機器內的障礙物,這是該黨在選舉現場必須先搬走的石頭。

具有執政能量的政黨,以選舉勝負取代意識形態,以面向主流民意取代滿足內部激進主張,見證著台灣的民主深化,也彰顯主權在民價值在指引民主實踐。長期以來多數人所期待的民主來臨了,不同陣營內也許都有人為理想主義、意識形態的淡化而感傷,但這種不可避免的民主文化也在考驗他們的民主素養與實踐策略。倒是,台灣尚未成為正常國家,這是擺在大家眼前的事實,仍在左右著台灣民主前進的方向。然而,當主要政黨都成為選舉機器,那些應該被嚴肅討論的議題,相對較難得到充分重視,以致一旦出現在選舉現場,很容易淹沒於民粹正反動員,長期而言是台灣民主的損失。

台灣不是唯一的例外,過去與未來交雜在現在,造成過去的問題妨礙未來的設計。當台灣的政黨紛紛選舉機器化,迎合選民當下的需求成為焦點,至於攸關台灣未來走向甚至興衰存亡的重要擘畫,相對地乏人問津,彷彿左右外野手都不想接的高飛球,結果災難掉在地上。舉凡國際參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以及內部運作的總統閣揆權責區分、行政立法制衡、國會議事效能、司法改革、國防體制、媒體公信等等,任由權力機器生鏽,等於每日磨損國力。茲事體大者,還不只這些,能源轉型與永續、水資源管理、食品安全乃至氣候變遷的衝擊,都是不會自然解決的問題。僵持意識形態者,自然不關心這些問題。若選舉機器也熱中於短線操作,豈非台灣民主的自噬?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