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主之盾》姑息主義瀰漫的兩岸交流:論馬前總統率青年團體訪問中國

馬前總統天真地認為對話和交流可以讓中國放棄武統台灣的想法和作為,甚至訪中之後,轉而變成「使者」要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放棄抗中,不僅是一種姑息主義的體現,更類似是一種要台灣投降的荒誕思維。

◎蔡榮祥/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率領大九學堂的台灣大學生於2024年12月18日到26日赴中國參訪,馬前總統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中提到,海峽兩岸在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九二共識」以及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馬前總統提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這些都是兩岸得以攜手向前行的重要關鍵要素,無論外在環境與形勢如何變化,絕對不會改變。

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日前見馬英九時表示,「祖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放眼全球啊,每一個台胞都會為自己做為中國人感到自豪。(翻攝直播)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日前見馬英九時表示,「祖國」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放眼全球啊,每一個台胞都會為自己做為中國人感到自豪。(翻攝直播)

馬前總統和宋濤主任於12月20日參訪哈爾濱的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時提到,他認為兩岸應該合作,讓這段歷史真相呈現出來。馬前總統於12月23日上午在大陸四川成都參加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時指出,台灣曾經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今中華文化卻在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急處境。

其強調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註定不會成功,因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深植在炎黃子孫血脈之中。馬英九前總統結束參訪回台之後,呼籲賴清德總統放棄抗中害台這樣走不通的路,讓兩岸民間暢通交流,以維繫台灣民眾利益與福祉。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四川成都參加「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時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共享中華文化」。(取自中國國台辦旗下中國台灣網)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四川成都參加「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時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共享中華文化」。(取自中國國台辦旗下中國台灣網)

本文認為馬總統率團訪中有以下幾個意涵:

首先,馬前總統的大陸行充分體現國際政治的姑息主義或綏靖政策的矛盾和糾結。馬前總統將兩岸過去擱置政治爭議進行事務性協商的九二會談,轉換成兩岸各自表述一中的九二共識,認為中華民國也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這樣的觀點恍如時光倒流活在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統治全中國的南柯一夢當中,1971年聯合國通過的2758號決議案,中華人民國共和國已經取得中國代表權。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很難繼續主張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馬前總統的中華民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主張所產生的國際法效應,等於是承認兩岸的分治狀態仍在內戰當中,中國共產黨如果武統台灣的話,變成是收復失土,而不是侵略行為,其他國家不能介入和干涉。

另外,馬前總統將反對台獨的立場推到極致變成互不承認主權和互不否認治權,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要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以及中華民國也不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形成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的荒謬乖張現象中華民國主權行使和治權疆域是自由和民主地區的台澎金馬,對於大陸地區並沒有享有治權,更遑論有主權涵射。馬前總統各自表述一中原則的主張就是矮化中華民國主權,迎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之綏靖政策。

其次,馬前總統企圖透過中華文化和血緣根源來嫁接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1949年蔣介石的流亡政府和軍隊撤退到台灣,繼續在台灣延續中華文化的教育和習俗,而相對地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統治下的中國將繁體字改成簡體字以及經由文化大革命破壞中華文化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和舊習慣」。

換言之,兩岸早已不是同文,更非完全同種(台灣不只有漢族(閩南人和客家人),還有漢族與平埔族或原住民族通婚的族群等)。用五千年的文化來消彌台灣的主體性和認同的差異,與俄羅斯主張所有講俄語的民族應該成為一個國家的帝國主義思想如出一轍。講類似語言的民族還是可以建立不同的國家已經是國際政治的常態如英國和美國。台灣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可能獨尊中華文化或霸權同化其他的文化。

再者,日本入侵中國時,確實發動駭人的生物戰來迫害中國人民。讓後世知道這段史實以避免暴行再次發生本是無可厚非。然而,中國共產黨也是因為日本侵略中國,導致蔣介石總統必須以攘外優先於安內對日抗戰,因此得以讓共產黨壯大,最後打敗國民黨統一中國。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煽動仇日情緒,一方面尋求日本協助中國發展。馬前總統只看到過去日本侵華史實的一面,而忽略日本如何協助台灣的經濟和發展。友日變成是政策表象,仇日才是其真正想法。

馬前總統回到台灣之後居然要賴政府放棄抗中。圖為賴總統上任後首次發表新年談話。 (記者羅沛德攝)馬前總統回到台灣之後居然要賴政府放棄抗中。圖為賴總統上任後首次發表新年談話。 (記者羅沛德攝)

最後,馬前總統回到台灣之後居然要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政府放棄抗中,根本不把想要武統台灣的中國當成是威脅。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張伯倫對於德國總理希特勒採取綏靖政策,藉由簽訂慕尼黑協議讓德國可以佔領捷克的蘇台德地區以換取歐洲的短暫和平,事後獨裁者希特勒翻臉撕毀慕尼黑協議,入侵捷克和波蘭,英相張伯倫認為其綏靖政策失敗選擇辭職下台,轉而支持主戰派的邱吉爾續任首相領導英國的戰時內閣。

馬前總統天真地認為對話和交流可以讓中國放棄武統台灣的想法和作為,甚至訪中之後,轉而變成「使者」要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放棄抗中,不僅是一種姑息主義的體現,更類似是一種要台灣投降的荒誕思維。

馬前總統認為兩岸關係要相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英相張伯倫在慕尼黑會議時相信希特勒的前期思想是一樣的,但是英相張伯倫後來徹底的清醒悔悟,完全支持英相邱吉爾對德國希特勒的強硬抗衡政策,這是完全相信姑息主義或是交流會帶來和平的馬前總統所無法學會的政治智慧和判斷作為,也證明徹底背棄提拔其為英文秘書的蔣經國總統之反共路線以及其個人在保釣運動所信奉之批判中共的主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