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提倡國民運動風氣,請政府不要捨不得錢整修場地

◎葉正興

運動對身心健康的益處無可替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應運動150分鐘,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運動至少60分鐘。然而,運動場地的缺乏和損壞,已成為阻礙國人參與運動的主要障礙之一。

運動習慣的現狀

教育部體育署的「運動城市調查」顯示,近七成國人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只有30.4%的人能夠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並達到流汗和喘氣的運動強度。該調查顯示,許多人不運動的原因包括:沒有時間(52%)、工作太累(25%)、懶得運動(18%)及其他原因(5%)。這些數據反映出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保持運動習慣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挑戰。

具體的場地問題

以筆者的親身經歷為例,我常在晚間利用零碎時間到住家附近的「中正高工籃球場」打球。這個場地白天供學生體育課使用,晚上開燈至9點,成為居民的運動場所。使用頻率極高,是高雄市使用率前五的運動場地之一。然而,這個籃球場多年來未見過任何修繕,地面龜裂且凹凸不平,已經非常破舊。有一次,我的一位球友在打球時因踩入凹陷的地面,導致阿基里斯腱斷裂,需要緊急治療和長達半年的復健,這正是因場地缺乏維護引發的安全問題。

中正高工籃球場。(資料照)

與政府的互動

針對這些問題,我曾向行政院長信箱提出建議,希望教育部能撥款整修這些運動場地。然而,回覆卻令人失望。學校表示因經費不足,無法進行修繕,甚至連球網都是由善心人士定期更換。這迫使許多居民不得不前往更遠的地方運動,進一步增加了運動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這也是許多人不運動的原因之一。

身體活動的全球健康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與之相關,包括乳癌、大腸癌、糖尿病、心臟病和憂鬱症等疾病。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可以延長壽命三年,並減少醫療負擔。這表明,促進國民參與運動不僅對個人健康有益,對整個社會的醫療系統也是一種減壓。

政府應該如何行動

政府應當認識到,身體健康「預防勝於治療」,在運動場地的維護上進行投資是非常有價值的。「錢要花在刀口上」,政府機關應全面評估運動場地的狀況,並制定修繕計畫。如果整體經費龐大,可以考慮分年編列,分階段進行整修,而不是因為短期的節省而忽視長期的效益。

結語

運動場地的質量直接影響國民的運動習慣和健康水平。政府應承擔起責任,確保每個人都有安全且良好的運動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全民運動,提高國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作者為行政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