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停止保價收購調漲—才是真正有益於農民

◎陳吉仲

近來在國會,國民黨與民眾黨藍白立委們聯手,以不顧專業、藐視民主的方式,仗著人數優勢粗暴地通過數項國會濫權法案。見微知著,面對藍白聯手的鴨霸行徑,各項議案在國會中的專業討論空間,恐怕將會縮小到蕩然無存。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秉持著專業來發聲,不容靜默。

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表示,即使國會數項濫權法案已經讓專業討論的空間蕩然無存,但他仍要秉持專業點出公糧價調漲8元對國家的傷害遠大於利益。(資料照)

在農業議題上,國民黨立委以稻米生產成本增加為由,在立法院提案要將公糧收購價格,從現行的計畫收購、輔導收購及餘糧收購每公斤26元、23元及21.6元,一口氣增加 8元。這是讓台灣農業發展嚴重倒退的主張,這是透過政治力嚴重干預專業的惡例,需要向大家揭露問題的所在。

提高保價收購,事實證明幣多於利

他們以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可以讓農民所得增加。事實上,公糧價格提高反而可能會造成產地產價格下跌、政府支出大量增加、水資源大量消耗等問題。結果是農民收入無法增加,且又會影響到雜糧的種植和糧食自給率,對國家帶來的成本遠遠大於其可能的利益。

台灣從1970年代就開始實施的稻穀保價格收購制度,一開始發揮著照顧稻農的功能。然隨著國內市場在加入WTO後開始開放,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而逐年減少稻米消費,使得保價收購制度下的稻米面積和產量遠超過國內的需求量。這不僅讓政府的糧倉常有超過百萬公噸的庫存,以致將好米放到變成舊米,只能改做飼料米之用。政府每年支出超過百億元卻無法提升稻米的所得。歷任農委會主委皆想調整保價收購制度的改革,結果皆未能成功實行。

要照顧稻農的方法很多,但應該提出能讓台灣農業往前走的方法,而不是走回頭路來提高保價。(取自作者臉書)

歷史會說明這一切。2007-2008年正值總統大選,阿扁政府調高保價收購價格每公斤兩元,但稻穀產地價格並沒有回升,反而誘使稻農種更多水稻。2011-12年馬英九總統要連任,一口氣調高了5元 (3元保價+2元烘乾補助),造成水稻面積高達28萬公頃 (一期加二期水稻面積),遠超過國內稻米需求的 23-24 萬公頃之面積,造成稻穀產地價格大跌。

提高保價收購 看似照顧農民 實際上會傷害大多數農民

記得五、六年前南下屏東時,遇到一位青農。他告訴我: 他的溼穀出售的價格每百台斤只有 880元(農民皆用溼穀每百台斤計價),他父親三十幾年前也賣這個價格。為何保價調漲後,產地價格反而下跌?

因為在保價收購制度下,不是所有的稻農皆可受益繳公糧,例如位於河川地的稻農就不能繳公糧;此外,可繳公糧的農民,也不是全部產地皆可繳公糧。以一期為例,每公頃的計畫收購、輔導收購和餘糧收購,只能收到 6200公斤。其餘的稻米則必須賣要到市場,有時候農民甚至只繳計畫收購(一期的計畫收購量是每公頃2000公斤)。

所以農業部農糧署的統計呈現: 全國的稻米總產量,只有三成左右繳公糧,其他稻米會跑到市場上。所以只要調高公糧,農民生產面積增加、產量增加。因此雖有三成的保價提高,但有七成的市場價格下跌,一來一往稻農的收入可能會下跌。更不用說這會造成更多的公糧庫存、水資源使用更多、政府支出更高等資源浪費情形。2007-08 年和 2011-12 年的調漲公糧收購價格共7元,但產地價格反而無法上升,就是最好的案例。

倘若真的調漲 8 元保價收購,那水稻種植面積將可能超過 30萬公頃,佔全國種植面積近五成。同時,在只有23萬公頃的國內需求下,多餘面積所生產的稻作將最後變成飼料米。這等同讓台灣農糧產業倒退回到二十幾年前加入WTO的情境。此調漲不僅會降低農地生產效率、浪費更多水資源,還有所有投入生產的肥料、農業耕耘機、收割機、資材等皆是無形的浪費。最後不只政府支出增加,還會造成無法符合 WTO 規範的 AMS 削減,讓在WTO是模範生的台灣遭遇更多農業經貿的挑戰,更不用說未來加入 CPTPP 更難以調適。

減量、保質、轉作:真正照顧農民的替代方案

與其花錢調漲保價而增加生產面積,造成這麼多負面結果,何不採取不用浪費、又能增加雜糧種植面積,提高糧食自給率,及讓稻農和雜糧農民收入皆增加,且消費者也獲益的作法。
這個作法的關鍵就在「減量、保質、轉作」。

農業部三年前所推出的稻米四選三、稻米收入保險及大區輪作,是一勞永易的將稻米產業政策長期的問題解決。四選三和大區輪作讓稻米面積由一年28萬公頃降低至23-24萬公頃,讓2023年的稻價創30年來新高。如去年二期在雲林以北,開出每百台斤1500元以上的價格,比保價還高! 這証明只要再減少一些水稻面積,稻農、雜糧農民、消費者三贏局面。

加上農業部之前實施稻米收入保險讓更專業的稻農收入穩定增加,花蓮、台東等東部地區農會及並稻農應該是非常有感。因為農會和農民契作的價格皆高於保價收購價格,且又有保險來保障稻農的收入,加上對農會烘乾、精米等設備的補助,讓稻米品質增加。西部的高雄美濃農會、雲林的斗南農會也皆是成功的典範。所節省之公糧收購支出轉為補助烘乾、儲存、精米等設備,確保稻米品質,才是對農民和消費者最好的政策。

另外減少的水稻面積可大幅度轉種植雜糧。COVID 和俄烏戰爭的出現,造成雜糧價格大漲,此是國內推動雜糧生產好時機。目前飼料玉米和青割玉米已超過四萬多公頃;大豆生產面積已超過5600公頃,即使到一萬公頃,也才佔國內豆製品需求的10%,仍有很大空間增加生產。高梁也增加到3600公頃,提供金門酒廠更好的原料。

先前我去參加東京食品展時,地瓜業者表示:在農業部冷鏈、加工和外銷政策下,地瓜價格愈來愈好,外銷日本的地瓜加工品愈來愈多,但苦於找不到更多的土地來種植地瓜。

台灣有著強烈的雜糧轉作的土地需求。然而一旦調漲保價,誘導更多土地來種水稻,進一步排擠雜糧轉作發展的可能性。反之,當雜糧價格上漲而生產雜糧的農民也會收入提高、消費者更有保障、糧食自給率也提高。所以保價的調漲與否也確實會影響到雜糧產業。

真正照顧農民,不能走回頭路

最後,要照顧稻農的方法很多,但應該提出能讓台灣農業往前走的方法,而不是走回頭路來提高保價。

在此建議可透過保險的方式來照顧稻農。三年前實施的稻米收入保險是政策型的保險,當有災害造成20%的損失時有基本型18000元的保障,這部分已有超過19萬的稻農加入;另外還有加強型的保險,針對超過5%以上的損失給予保障。例如高雄美濃地區的農民同時加入基本型和加強型的收入保險,曾獲得每公頃4-5萬元的保障,再加上稻米的收入,每期每公頃可以超過20萬元。

建議可以再針對目標價格提高,亦即提高加強型的保額來保障稻農的收入,保險是同時保產量與價格,這才會讓稻農專業化並獲得更多保障。

面對國會亂象和風風雨雨,相關的決策只要從專業角度必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和認同。期待未來稻米產業和雜糧產業可以在專業上持續向前走。

(本文作者為前農業部長,原文刊於其臉書,經作者同意全文轉載)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