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識眾寡之用》日治官方的原住民族分類少變並且人口統計完整

官方族名相對少變、以及各族持續不斷的人口統計,讓各族族人逐漸熟悉「族名」以及「族人」所在。族名與人口統計,互為表裡、並互相強化。如果族名一再變動,行政上人口統計就不可能有效進行。

陳叔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日本統治臺灣50年,其中認定原住民為七族,具以下特點:1.七族認定維持時間最長。從1912-1945年,總計32年。2.七族認定延續最晚。日本統治結束時,仍維持認定七族。3.七族內容未曾變更。此七族自始至終,都是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阿美、雅美七族,未有更名、增加、減少、拆分、合併、取代。1911年之前日本官方曾短暫認定澤利先、卑南兩族,成為九族,1912年後兩族合併入排灣族,成為七族。於1912-1945年間,日本政府每一年統計七族人口,不會有任何一位原住民不在七族之內。除此之外,藉由各式官方報告,各級政府也清楚知道原住民為七族,包括《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蕃族調查報告書》、《理蕃誌稿》、《理蕃之友》等,皆是七族分類。只有非官方的學術論著,如1935年由臺北帝國大學出版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將七族額外新增了魯凱、卑南兩族,成為九族。而此九族分類,卻為1954年內政部認定時採用,實屬有趣。但即使如此,魯凱族與卑南族也是從長久以來的排灣族之中拆分出來,未有任何非排灣族的其他六族人,變成魯凱族或卑南族人。

1935年由臺北帝國大學出版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將七族額外新增了魯凱、卑南兩族,成為九族。而此九族分類,卻為1954年內政部認定時採用。(本報資料照)

於是日本政府統治下的原住民,逐漸認識了自己的族別。原民會前主委、卑南族人孫大川在《臺灣蕃人事情》翻譯本的序言中提到,日本政府的原住民族別分類,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看,是「迫使原住民的主體世界從『部落』的認同,位移至『族別』的認同」。其實孫老師的母親Tinitiv Paelavang(1911-2018),經歷過數次改族名,從卑南族(1900s-)-排灣族(1912-)-卑南族(1954-)。如果1954年內政部未重新認定卑南族,今日孫老師家族仍將被認定為排灣族。除此之外,當時的魯凱族人也都經歷過改族名,從澤利先族(1900s-)-排灣族(1912-)-魯凱族(1954-)。另外,當時的北排灣族人也經歷過改族名,從澤利先族(1900s-)-排灣族(1912-)。但比起當時的卑南族或魯凱族,北排灣族人最少在1912年之後即被稱為排灣族。以上三族的族名變動,卑南族是今名認定、消失、到今名恢復,魯凱族是他名認定、消失、到今名認定,北排灣族則是他名認定、到今名認定。其他的六族族人,則是從1900年代初始,就被框架在同一族名之下,不曾變動,維持約100年,直到2001年新認定邵族。

官方族名相對少變、以及各族持續不斷的人口統計,讓各族族人逐漸熟悉「族名」以及「族人」所在。族名與人口統計,互為表裡、並互相強化。如果族名一再變動,行政上人口統計就不可能有效進行。人口統計有效推動,族人就容易感覺族人所在。如此持續交互影響,複雜變動(更名/增加/減少/拆分/合併/取代等多項變動同時發生)就不容易發生。 相較之下,日本官方從未正式認定平埔諸族。未曾正式認定,就沒有可對應的人口統計。缺乏人口統計,其後裔即無法確知「族人」所在。於是,若今日推動平埔諸族民族認定,複雜變動的發生,無可避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