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失望與不捨:給台灣的一封信

提要:貝嶺返美療傷。因為新北市警方的無作為、疏失、遮掩、誤導,我是帶著憤懣,帶著對警察執法權與法治不彰的巨大失望離開臺灣的。

臺灣的法律和警方的執法中對暴力的防範,因為應對和懲罰不足,反成縱容。

我寄望臺灣的立委們能在仇恨與暴力漸趨增長的當下,起而行動,形成超黨派的共識,以修法或增例變革警政體制,強化警方執法職能,以預防和制止暴力犯罪。

貝嶺

人身安全和人性尊嚴,應該是,也必須是自由和民主社會的基石。

數小時前,結束臺大兩個月課程的四個耶魯大學美籍學生發來短信:「我們在桃園機場,期待回到美國!」此刻,他們的返美班機已在天空。

所以,我也可以公開告之,我已早於他們返美療傷。 如我日前給友人們的私訊:「感謝每一位的關心,本人自耕莘醫院病房出院曾返烏來書房寓所兩日,可因凶嫌仍逍遙法外,我需暫離暴力襲擊發生地。所以,經台美多方緊急協助,航空公司騰出三個座位讓我得以躺下飛返美國,現已安抵波士頓的家。」

由於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已安全飛返美國,他們對7月26日晚發生首次暴力襲擊的目擊證詞將公之於眾。

我須面對、更須克服的是暴力後的受創恐懼症,這症狀從返抵美國的次日始,顯現為,在街上看到陌生人的恐懼性條件反射,另外,就是睡眠中不時出現的傷害性噩夢,它以不同於凶嫌的面相在我的夢中呈現,而且總是在「行兇」發生前一刻突然驚醒。同樣,令我不安的是那四位耶魯大學學生(三女一男),雖倖免,可因目睹凶嫌施暴的女學生也有類似症狀。返抵美國後,雖耶魯校方可安排心理輔導,我則祈望環境改變、家人相聚可讓症狀漸漸消失,或如力勸我返美療傷的美國作家友人所說:「他們年輕,又未目睹凶嫌持凶器的第二次突襲,學生們遲早會身心復原,或留下長久噩夢的是你!」

作家貝嶺上個月26日與4名美國耶魯大學學生在新店區家中聚會時,遭到鄰居毆打造成肋骨斷裂。(本報資料照)

因為新北市警方的無作為、疏失、遮掩、誤導,我是帶著憤懣,帶著對警察執法權與法治不彰的巨大失望離開臺灣的。

仇恨是滋生暴力的溫床,仇恨距暴力更只有一步之遙。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於8月12日在美國紐約州遇刺更是明證。仇外暴力(包括仇中)更會損毀一個社會甚至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印象。四位耶魯學生雖因我力抗凶嫌及回返保護而倖免受襲,可正如他們的證詞所言:「在地警方在貝嶺老師報警且到場後毫無作為。」所以,臺灣帶給他們的除了美好,還有噩夢般的回憶。

這個世界的每個地區、甚至每一刻,都有仇恨和暴力犯罪,臺灣或不在最嚴重之列。仇恨和暴力大都來自個人和意識形態,少部份來國家和團體。對於前者,重點是如何應對?臺灣的法律和警方的執法中對暴力的防範,因為應對和懲罰不足,反成縱容。

臺灣的和平與安全,不僅需要來去匆匆的各國政要、議會議員,更需要在臺灣長住、長訪,置身民間,在大學、研究機構、文化藝術團體、甚至鄰里鄉親融為一體的國際友人、學者、專家、留學生、文化人、藝術家,他們是臺灣社會和世界真正的連結。他們在,臺灣就在。他們安全,臺灣就更安全。

無疑,臺灣是一個自由與民主的社會,但是,自由與民主需有人身安全與治安的保障。無論原住民、平地人、外省人、新住民,作為國族共同體,臺灣人的善良世所皆知,「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更是早年中客對臺灣留下的最好形容。可臺灣從來不是人間樂土,近年來,這塊土地上暴戾之氣躁升,仇恨與暴力,甚至暴力凶殺漸頻。人民的良善,不能做為警察執行力和法治不彰的遁詞。

新北市地域廣闊,人口中新住民及長住外國人或僅次於臺北市,新北市警方在讓國人、外國人在新北市享有安全的生活和旅居環境上沒有理由不作為。作為前警政署長、且才從警察公職退休的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更有不可推諉的治理職責。

我寄望臺灣的立委們能在仇恨與暴力漸趨增長的當下,起而行動,形成超黨派的共識,以修法或增例變革警政體制,強化警方執法職能,以預防和制止暴力犯罪。

我也在此公開尋求法律協助,尋求能幫助我走完整個暴力傷害案件司法過程的律師。 這是一封不忍、寫得艱難,也不好寫的信。

作爲一個對臺灣有過重大貢獻的人,一個曾為臺灣引介邀請了捷克作家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1936-2011)和奈及利亞詩人、劇作家,人權戰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倫·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先後來訪而不求任何報酬的人,一個由臺灣政府所頒梅花卡的臺灣永久居民。我對臺灣的感情,即便在受到暴力襲擊後,仍舊沒有改變。

讓事實說話,面對凶嫌在尋釁及行凶過程中的仇外、辱外言論,我們已沒有退縮的空間。我在此鄭重公告,地處新北市烏來區四十坪面積的自由文化書房將演變為創作自由、藝術表達和出版自由下的公共空間,每年將接納各國流亡作家、難民作家、藝術家、導演及紀錄片工作者前來居住和創作,傾向出版社將在這四位耶魯大學學生協助下選定國際入住者。

首位受邀入住者是來自柏林的德籍中國流亡作家、德國書業和平獎(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得主廖亦武。

不是告別,或只是暫別。我還將回到臺灣,以面對該仇恨暴力凶案的刑事審理,因為,我對臺灣的司法還抱持信心。

(作者為出身中國的華裔美籍作家、台灣永久居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