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的理解與想像

巴唐志強(魯凱族)

近來原住民族知識體系成為熱門的議題,除了日前「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專管中心」在東華大學揭牌,目前也有政治大學、靜宜大學、暨南國際大學、臺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及中正大學等 7 所大學,設置泰雅族、布農族、賽德克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 8 個族群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即將營運;原住民族電視臺也製播了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主題的系列節目,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一躍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與學術研究的顯學!

然而,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到底是什麼?相信除了一般教育人員、專家學者或研究人員外,原鄉族人應該是一知半解!依照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所提出的「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之說明,「知識」是人類文化的一項結晶,它是人類用以表現其對世界(包括人類自身)認知的一種結果,並成為人類面對世界、求取生存的依據;而知識經一定程度的整理與結構化,即形成所謂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知識體系是指某個學科或各個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聯繫成為一個整體。

可是,原住民族知識是如何(被)生產的?如何建構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原住民族知識如何在傳統文化中實踐?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核心的探討,會碰上什麼樣的理論或倫理議題?原住民族知識如何和主流社會知識互動?原住民族傳統身體文化(體育活動)可否建構一知識體系?在全球化、職業運動盛行及網路溝通盛行的時代,如何定位原住民族體育運動的知識呢?

依據筆者的研究經驗與觀察,原住民族知識的核心是由神聖性、空間性、歷史性及社會性所組成,意指原住民族有關於神靈界、自然界、時間經驗及社會制度等四向度間關係的闡釋,為原住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信仰及文化實踐的基礎,也是區別各族群間知識與現代知識差異的根本。換言之,各族群透過傳統信仰和儀式的實踐,維繫與神靈界(神聖性)的尊重和諧,以及與自然環境(空間性)間共生的依存關係,並累積族群記憶與發展經驗(歷史性),銜接組織制度、身體及語言文化(社會性),使得以傳承與創新。

以原住民族依族群性及傳統文化發展出的體育活動為例,其不僅僅只是一項身體活動,其間也包含了與神靈、空間、時間及社會文化的關係。在神聖性部分,藉由活動中各種儀式與禁忌的實踐,形成與泛靈對話關係的行為準則;在空間性部分,透過活動緊密聯繫於地方,而發展和自然環境關係的互惠模式;在歷史性部分,承載族群的發展脈絡、部落共同記憶及族人身體經驗;在社會性部分,則是結合語言文化、社會階級、權力分配、競爭及遊戲,而構成獨特的身體文化。 綜言之,它是多元知識概念與情境體驗的過程及融合,與現代生活中將體育視為一種課程,於課堂中學習某種運動項目、技術與規則,概念大不相同。此外,原住民族體育亦可做為各族群間特有文化的競爭、對抗及連結,如同原住民族對於環境的相容性一般,不斷產生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一種跨越時間、空間、並與神靈契合的情境。

以原住民族依族群性及傳統文化發展出的體育活動為例,其不僅僅只是一項身體活動,其間也包含了與神靈、空間、時間及社會文化的關係。(資料照)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構工程已然啟動,綜合其目標、願景與價值,除了可讓原住民族知識得以被記錄、保存、傳播及推廣、發展民族教育課程模組,以及廣泛提供學校及社會各界使用外,也可以關注下列幾個方向的思考。

一、改進主流社會的科學知識

於當代的環境裡,對於不斷追求科技開發、高度經濟成長及資源耗費後,原住民族所蘊含尊重自然土地、低度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與知識,反而開啟了人類社會未來生活的方向及思維。在面對不斷變異的環境,原住民族知識已具發揮其功能的價值。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知識的交融

透過原住民族知識的整合,可以產生與主流社會更多的火花及知識對話,亦即將傳統文化含括到社會現象中討論,理解外在環境造成的影響外,也是由下而上建構原住民族各族群特有知識體系的基礎工程。另外,原住民族知識並非僅是傳統而與現代無關,必須創造一個傳統與現代知識共存的空間,才得以因應當代社會對原住民族所形成的生存挑戰。

三、在地文化為原住民族知識之核心

原住民生活中的日常及遭遇,都有其背後蘊含的生活智慧及文化知識,這些生活知識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與串聯,就是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重要養分與基礎。而知識是流動的,不只有一種存在的形式,是由多元途徑產生,「人」即知識的主體。因此,原住民族知識的建構應由族人參與,並以族語邏輯述說與記錄,當原住民族知識不再只是外來的詮釋與賦予,而是由在地文化及族人自覺產出,才能使原住民族知識獲致平等地位與發展前景。

四、以族群復振與發展為基礎

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歷來社會變遷的動力主要是來自異文化的挑戰與壓迫,這種變遷不是出於原民社會內部自發的,而是受迫於外在壓力不得不然的回應,而且變遷方向是沿襲外來強勢文化的發展並形塑。因此,原住民族知識的發展,應強調集體及自我作主的尊嚴,並有系統的進行解殖工程,以擺脫長久以來主流社會知識宰制族群知識的格局。

(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文化組組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