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心疼大齡師!55歲錄取正式教師/應關注台灣教師甄試改革議題

◎張天泰

近日,看到《聯合報》做〈大齡師上岸/熬過代理師的次等職涯路 55歲考上正式老師 「永不嫌晚」〉新聞,企圖做成勵志新聞,但新聞之眼不只有看到社會問題表象,也要看到造成社會問題的大結構性議題。

此位大齡師歷進千辛萬苦,一路辛酸,過程遭遇被當成免洗筷、次等公民的代理教師,兼負沒人要做的行政苦差事,但媒體和教育部等政府單位,更應該直接關注此事件背後的大結構性議題,現行台灣教師甄試制度是否周全的問題?而台灣每年六至八月為教師甄試的季節,甄試方式分為各縣市自辨或聯招二種,每年錄取率不同,平均錄取率約在0.4%至5%左右,新聞常報導有人一年考36次仍落榜,來形容甄試錄取率過低的問題現象,但錄取率過低就代表制度周全?錄取率過低就代表選擇到適合的教師人才?這是教育部急需檢視的考試制度問題,以及媒體須持續追蹤調查,因目前台灣的正式教師制度,基本上只要不要觸犯重大法律責任,幾乎可以說是終身職,也託年改制度的影響,只要經過正式的教師甄試制度,其影響就至少超過三十年,而筆者觀察到台灣教師甄選制度的限制性如下所述。

台灣每年六至八月為教師甄試的季節,甄試方式分為各縣市自辨或聯招二種,每年錄取率不同,平均錄取率約在0.4%至5%左右。(www.freepik.com)台灣每年六至八月為教師甄試的季節,甄試方式分為各縣市自辨或聯招二種,每年錄取率不同,平均錄取率約在0.4%至5%左右。(www.freepik.com)

首先,台灣目前教師甄選過程,主要採用「教學演示」的方式進行,但問題就在於,僅僅只是教學「演示」,這是一種沒有對象的模擬過程,這類的評選方式,最大的限制在於,只要反覆單一的練習,很容易就能騙過評審,但教學演示是否代表真正的教學能力?這需要教育界共同商榷的議題,且教學演示無法完備的呈現教師在人際溝通、專業態度、合作效能、創造力思考、教師自編教材等各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多方面專業能力。

再來,為面試的問題,現行教師甄選的面試內容,主要採行非結構化面試,只有設定大致的方向,但具體要考那些能力、問什麼問題、對考生回應的解讀評斷、是否追問,需要看評審個人的偏好或專長,然而,此面試制度最大的爭議為主觀性太強,且評審本身若沒有足夠的相關經驗,很容易就會跑題,同時也因為評審喜好的特質各有不同,會讓教師甄選面試者無所適從,而教師面試單靠一次的面試,很容易讓評審看走眼,再加上教師甄選考試期程,通常一天至少會排十至二十位考生面試,導致評審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與討論,或更進一步參閱面試者的相關資歷,某些問題也可能還沒有理解清楚,就礙於時間有限就必須結束討論,在各種條件緊縮的情況下,還必須在當天就決定要錄取的人選,如此倉促的決定進入正式教師的人選,對教育現場來說,無疑是一種危險賭注,且代價是三十年,選錯了就是讓各種不適任教師進入教學第一現場,但受害的是無辜的孩子,Google企業招募團隊中的博士級分析師卡萊爾(Todd Carlisle),根據研究發現用四次的面試,來決定是否能錄取某人的精準率最高,從量和質的角度來改善教師面試制度,此為可行的改革方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影響台灣這個民主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良師可以興國,國家的未來在教育,但筆者觀察到台灣教師錄取率過低,出現五十五歲錄取正式教師的問題現象,故在此文提出兩個問題「錄取率過低就代表好?」、「錄取率過低就代表選擇到適合的台灣教師人才?」,再從教師甄試制度的根本問題,從「教學演示」和「面試」等現實制度做檢視,期能拋磚引玉,讓台灣更多民意代表立法委員、教育部、教育專家、社會賢達一同行動關注此教育議題,最後,或許聯合報的教育新聞應由「大齡教師上岸,永遠不嫌晚」,改成「台灣教師甄試制度改革,永遠不嫌晚」,更能發揮台灣媒體第四權的功能!

(作者為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