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瓜地馬拉孕育出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是1967年的文學獎桂冠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另一位是1992年的和平獎得主莉可韋塔.門楚.頓(Rigoberta Menchú Tum,1959-)。一位藉文學創作抨擊獨裁政府並重建馬雅文化,一位為受壓迫的馬雅基切(Quiché)族發聲。我們就先來談談這位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從他的小說來緬懷馬雅文化。
196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阿斯圖里亞斯。(Abc.es)
1899年,阿斯圖里亞斯生於瓜地馬拉城,父親是法官,母親是教師,家境良好。1902至1903年間,瓜地馬拉城連續發生醫學院學生暴動,阿斯圖里亞斯的父親奉命處理學生運動,因處理不當而丟官,母親也連帶失去教職,舉家遷離瓜地馬拉城,住到外公位於莎拉瑪(Salamá)的莊園。彼時,阿斯圖里亞斯才四歲,在田野生活及原住民傳統的潛移默化下,馬雅文化在他心中埋下種子。
九歲時,阿斯圖里亞斯搬回瓜地馬拉城就學。讀大學時,阿斯圖里斯先就讀聖卡洛斯大學醫學院,後改念法學院,某次觀看了一齣影射獨裁者艾斯德拉達(Manuel Estrada Cabrera,1857-1924)的戲劇,卻因此被捕入獄。身陷牢獄之災,他以已身經歷寫下了三名囚犯在黑牢中的對話,而這段對話日後成為《總統先生》(El Señor Presidente)的精彩橋段。出獄後,阿斯圖里亞斯仍以激烈言行抗議政府暴行,最後只好遠走歐洲避難。旅歐期間,他在巴黎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研究馬雅文化,也到索邦大學聆聽喬治.雷諾(Georges Raynaud)講課。雷諾專精於馬雅文化,並將馬雅基切(Quiché)族的聖書《波波烏》(Popol Vuh)譯成法文,在雷諾的指導下,阿斯圖里亞與另一名墨西哥同學共同將這本法文版的《波波烏》再譯為西班牙文,馬雅文明進而影響他爾後的寫作風格。
阿斯圖里亞斯的小說主題有敘述鄉土情懷,也有訴說政治抗爭與社會衝突。不論那一類主題均蘊藏馬雅神話,亦可看出他刻意著墨於人與土地之間共生共存的關係。簡言之,阿斯圖里亞斯以馬雅神話重塑光榮的過去,並藉此嘲諷動盪的今日,將今昔兩種不同的情境融合於同一時空之中,使小說情節充滿民族色彩,並遠離枯燥無味。
阿斯圖里亞斯的小說主題有敘述鄉土情懷,也有訴說政治抗爭與社會衝突。不論那一類主題均蘊藏馬雅神話,亦可看出他刻意著墨於人與土地之間共生共存的關係。(https://www.eltelegrafo.com.ec/)
其中,《總統先生》為一部經典的獨裁小說,將一個玩弄權術的「文人總統」描寫得淋漓盡致。小說中,未註明故事所發生的時間與地點,甚至沒道出獨裁者的名號,但隨劇情發展,誰是獨裁者已然呼之欲出,不僅勾勒出真實人物的輪廓,同時巧妙塑造出拉美獨裁者的原型。《總統先生》影射的正是瓜地馬拉總統艾斯德拉達,他共執政二十二年(1898-1920),為典型的拉美獨裁者。
瓜地馬拉總統艾斯德拉達,共執政22年,為典型的拉美獨裁者。(維基共享)
《總統先生》故事藍本出自阿斯圖里亞斯幼年至青年時期的親身經驗,其中包括被捕入獄的恐怖經歷。文本融合夢境、神話等魔幻手法,描寫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氛圍,披露市井小民的無奈吶喊,刻劃拉丁美洲的真實世界。小說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獨裁者被比擬為馬雅神話中的火神多以爾(Tohil)。根據聖書《波波烏》所記載,多以爾是惡神,要求祭司舉行活人獻祭後,才肯賜予部落火苗,並保佑部落。祭司為了確保人祭源源不斷,於是化身成虎豹,誘捕外邦人,或策動戰爭捕捉戰俘,再將外邦人或戰俘的心臟獻給嗜血的火神,使聖凡兩界得以共生。換言之,在神靈的淫威之下,部落必須敬拜神祇,以求得平安,而祭司成為人神之間的中介,可隨意挑選活人祭品。
《總統先生》也闡釋相同的象徵意義:總統神出鬼沒,如火神一樣,需要祭司替他獵捕有二心者。亦即,總統以高壓統治鞏固權力,藉獨裁政體維持社會秩序,不俯首帖耳者,輕者遭拘禁及酷刑,重者則遭處決。除了祭司扮演會「獵」人的「獵人」之外,在祕密警察組織下,每一個人物角色,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上司下屬等,全都是會「獵」人的「獵人」,同時又是被鎖定的獵物,成為被「獵」的祭品。正如小說中的人物「天使臉」(Cara de Ángel),他曾是總統最好的獵人,但獵人最後反成獵物。
以古諷今,將總統比喻為火神,如此匠心獨運,確實無人能及!
《玉米人》(Hombres de maíz,1949)是另一部經典之作,標題來自馬雅神話,根據《波波烏》所記:天神地祇摶土造人,但失敗;再刻木造人,又失敗;最後以玉米麵團成功造人,並繁衍出人類,因此「玉米人」也被稱為完美人種。玉米的歷史可追溯自七千年前,五千年前被馴化,為美索亞美利加(即今日墨西哥及中美洲一帶)各聚落的主食;三千年前移植到南美洲,與馬鈴薯並列為重要糧食。起初,玉米穗細小,顆粒也相當稀疏,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玉米也越來越壯碩飽滿,顏色有白、黃、紅、青、黑、雜色等種類。玉米在美洲古文明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視為神聖植物,是生養原住民的精神食糧,各族群不僅崇拜玉米神,也流傳著與玉米相關的神話。
玉米在美洲古文明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各族群不僅崇拜玉米神,也流傳著與玉米相關的神話。圖為瓦斯特克(Huasteca)文化的玉米女神像。(作者提供)
西班牙人入侵美洲之後,原住民淪為奴隸,其傳統生活遭摧殘,人與大地共生共存的價值觀被破壞,玉米這項無價的精神食糧,卻成為經濟作物,甚至變成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原住民為了生存與傳統文化而起義抗爭,小說如此描寫:「耕耘飽食是人類的天職,人本就由玉米而生。然而,耕耘盈利,只會讓玉米人陷入饑荒中。」阿斯圖里亞斯不愧是魔幻寫實大師,小說文本虛實交錯,反應出原住民的世界裡,真實與夢境之間沒有界限,不僅勾勒出原住民的生活形態,也揭露出原住民世世代代陷於悲慘之中。
阿斯圖里亞斯有「大舌」(El Gran Lengua)之美譽,意指他在鋪陳拉丁美洲的大時代故事之際,也重建了原住民傳奇,儼然古代馬雅先知,為讀者述說了一則又一則的馬雅神話。
更多【中美洲獨立200週年】相關活動,請參考中美洲經貿辦事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