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
針對被趙少康主導了後國民黨會不會新黨化的質疑, 趙少康說他已經「離開新黨20年,大家不要老是沈浸在過去的回憶,當時的新黨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大家看得很清楚。」
現在的新黨和20年前的新黨不一樣,這一點大家早已看得很清楚了,畢竟,當年新黨何等意氣風發,怎麼會和今天一樣?這一點其實不必趙少康提醒;至於他要「大家不要老是沈浸在過去的回憶」,這就奇怪了。假如過去的新黨好,現在的新黨壞,那麼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沈浸一下又有什麼不對?何況,1993年趙少康的過去是以政治金童架勢肇創新黨,1994年競選台北市長掀起政治狂潮,造成的既是全民計程車運將在街頭打群架,又是眷村瘋狂沸騰喧囂,對立聲勢無比驚人,最後雖敗猶榮。然後才過1年新黨拿下21席國會議席,在天龍國更狂奪6席,把國民黨打趴在地只得4席。樹立了這樣的豐功偉業,走到一生政治成就的最高峰,當年傑出的經驗如今不拿出來當重返江湖的參考豈不可惜,豈不有違人情之常?
事實上,趙少康最近一談到未來怎樣領導國民黨時,就總是蠻「沈浸」在過去的美好中的。比如他說再不復出就要亡國了,豈不是當年高嗆「台灣就要毀滅了」、「中華民國就要亡了」一樣?現在他痛批「義和團」但是否認當年提到過「慈禧太后」,但是不幸被人找到當年的錄影證明他當時的確批李登輝像「慈禧太后一樣鼓動義和團」。他還引以為傲地強調當年他早就看出李登輝是台獨,所以出來組新黨,而新黨一選氣勢就很盛。他還說,一旦知道他要選國民黨主席,民進黨便老套地本省人外省人,這不就是當年對李登輝搞族群對立的經典指控 -「棄黃保陳」- 的白話版⋯⋯?
然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當年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訴求固然扣緊了當時核心的政治矛盾,而大大令天龍國如痴如醉,發揮攻城略地的效應,但是用來擺在當今的世界,坦白說,過時了。
趙少康最近一談到未來怎樣領導國民黨時,就總是蠻「沈浸」在過去的美好中的。(本報資料照)
蔣經國族群立場居然如此
如今「本省/外省」的嘮叨肯定可以在網上找到,但是肯定是非常邊緣的意見,就像「黃捷違背國安法21條」肯定不會是罷黃人士的主流訴求一樣。因此看到電視上趙少康接連地指責「本省外省」,把他當成當前主要政治矛盾似的,只能說實在怪。
不錯,本省/外省矛盾的確長期是台灣的主要矛盾。戒嚴時代康寧祥曾經沈痛地說,台北市65個派出所主管,只有3個是台灣人,至於分局長,台灣人一個也沒有。不料引來的是蔣經國的憤怒,在日記上痛斥康寧祥挑撥政府與人民、台籍與大陸籍同胞感情,用意惡毒。蔣經國居然這樣地打人喊救人,說明的不是什麼,就是當時本省外省矛盾的確不是普通的嚴重。所以一方面,由於這樣的歷史事實,一旦解嚴,國會全面改選,外省人危機意識的強烈自不待言;另一方面,經過兩蔣對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和台獨立場的大陸來台人士嚴加整肅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本省和外省間統獨涇渭分明,更使情況更加惡劣。結果是台灣一旦民主化、本土化,台獨的抬頭自然帶動了族群矛盾。
1990年代初新黨就在扣緊住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崛起。
新黨建黨時,台獨畢竟才掙脫戒嚴而剛剛枱面化,社會上支持的民眾非常少,在新黨建黨的那一年才只有10%上下,相對的,支持統一的高達50%以上,很淸楚的,當時統一是社會的主流價值。環境如彼,所以趙少康一旦以反台獨為號召反國民黨,便掀起一大片風雲。所以趙少康之起也,真是英雄時勢交互撐持,相得益彰。
(製圖:林濁水。 資料來源:聯合報、民進黨中央黨部)
趙少康領導了和主流社會平行的小同溫層世界 然而此後大勢卻是這樣:
一、統消獨漲,依上圖到2002已經是5成比3成。
二、在解除戒嚴和國會全面改選,以及1995年宋楚瑜當選省長後,外省人的危機感快速降低。
三、統獨支持和省籍身份迅速脫鈎。如今支持獨立的民眾固然已經達到5成以上,而外省人支持台獨的也有5成。
這三個趨勢愈是在年輕人身上愈明顯。於是首先的效應就是統派色彩濃厚的新黨註定泡沫化 - 不論趙少康脫不脫黨,新黨都擺脫不了這樣的命運,親民黨也一樣。至於柯文哲和民眾黨最有趣,柯原來大獲年輕自然獨的支持,連續勝選天龍國市長,而成為台灣人氣王,不料連任後自以為聰明,卯足全力痛批台獨,結果年輕的支持者跑光光,民調人氣王民望便迅速掉到不敢選總統。他死不認錯地再抝了一年後終於對台獨熄火,於是年輕人的支持不管對柯或民眾黨都大幅回流。如今年輕人支持度雖然仍不能和最早時期相提並論,但是比2000年前後已經謝天謝地了。
其次,據最近民調,趙少康年輕人支持度偏低,他的擁護者解釋說這是因為轉行做媒體,當節目主持人之後,年輕人就漸漸不認識他的緣故。這理由實在不通。做媒體老闆,一般民眾不認識雖然很合理;但是當「大眾傳播媒體」主持人,按「大眾媒介」的表面字義看,主持人愈當只會愈被認識才對,怎可能反而愈當愈沒有人認識?雖然不合理,事實卻不幸如此。原因在於廣播和電視的政治談話節目名義上雖然為「大眾傳播」一環,但是實質上已經淪為傳播小眾價值,形成主持人和受眾互相依存的同溫層的「小眾取暖媒體」。儘管節目非得處理、詮釋許許多多的新生事務,以示與時俱進不可,但是貫穿其中的價值觀卻一直維持趙少康輝煌時期的主調,然後這同溫層又回頭鞏固趙少康的固有價值觀,這樣一來,節目聚集的小眾形成的同溫層就自然而然令多數年輕人感到疏離甚至違和。由於被他的同溫層長期制約的結果,便是今天他要回到國民黨中救黨救國時,他在1990年代的觀念甚至措詞都不假思索便流洩而出,然後令年輕人聽得一頭霧水。
所以固然有人大大讚揚他因為20多年退出政壇所以反而成了「沒有包袱的奇葩」,但是其實是這樣的:他當年的豐功偉業早已成為他無比沈重的包袱,使他生活在和主流世界平行的小眾世界之中,使他專講年輕人聽來摸不著頭緒的話。無論如何,當台灣無論在經濟轉型、經濟成長、防疫等等都走到獲得國際前所未有的讃譽的地步,而台美關係也愈來愈好,面對中國攻勢的條件跟著大幅改善時,他還受困於同溫層的集體心理拘束而高嗆亡國調,年輕人實在沒有辦法不把他當作難以理解的LKK。
趙少康年輕人支持度偏低,他的擁護者解釋說這是因為轉行做媒體,當節目主持人之後,年輕人就漸漸不認識他的緣故。然而,做媒體老闆,一般民眾不認識雖然很合理;但是當「大眾傳播媒體」主持人,愈當只會愈被認識才對,怎可能反而愈當愈沒有人認識?(本報資料照)
預估趙未來,有三條路線
舊豐功偉蹟形成的舊包袱是那麼沈重,他掙脫得了嗎?他的強大企圖心足以支撐他脫出小眾的舊窠臼?一切仍在未定之天:我們既不斷地聽到他重播25年前的舊錄音帶,也居然聽到他在鼓動罷黃的同時突然發聲說當前罷免民代作為已陷入報復式罷免,要檢討選罷法。
這夠矛盾的,但是矛盾出現其實不一定是壞事。矛盾的出現說明的是一旦要救黨,他肯定會走到到讓原來由他領導的小眾世界和外面平行的大世界相碰撞的一步。這一來,他便有三個可能的路走:1、因為兩個世界的碰撞而從此昏頭轉向,甚至成為典型的投機分子,但卻難於成事;2、繼續堅持舊價值當一個偉大的唐吉訶德;3、掙脫小同溫層束縛甚至領導他們走上更健康但又和民進黨不同,卻又足以分庭抗禮的新世界。
懷抱雄心的一代金童到底有沒有再創輝煌的機會,還是會落得灰頭土臉?就看他的氣宇和決斷了。為台灣好,祈禱他走上最困難但是最有價值的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