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沙烏地—科威特問題與英國

科威特位於最靠近波斯灣頂端,其穩定與否攸關英國貿易利益。因此紹德、科威特、英國三者之間的勢力競爭,形成阿拉伯半島不可忽視的戲碼。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由紹德家族(Saud)在1932年建立,其東北方與今日的科威特(Kuwait)交界。兩者雖都是在20世紀才出現的國家,但紹德家族與科威特酋長的勢力,在18世紀之後就有相當緊密的關係。而這區域向來是英國的勢力範圍,科威特位於最靠近波斯灣(Persian Gulf)頂端,其穩定與否攸關英國貿易利益。因此紹德、科威特、英國三者之間的勢力競爭,形成阿拉伯半島不可忽視的戲碼。

18世紀阿拉伯半島內志(Nejd)地區的紹德家族崛起,曾建立兩次紹德王國。紹德家族試圖在東部海岸尋求港口,科威特地區自然而然成為擴張的目標之一。但19世紀初期,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軍人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在擊退占領埃及的法國軍隊後,也進入阿拉伯半島平定紹德家族與漢志地區(Hejaz)的哈希姆家族(Hashemite)的衝突。紹德家族在此時遭到鎮壓,對科威特的壓迫也因而減弱。在這段歷程中,英國於亞洲海域的影響力逐漸上升,此時的科威特與波斯灣都在英國勢力的籠罩下。這對科威特的酋長來說卻有好處,畢竟這區域除了鄂圖曼仍試圖建立政治權威外,還有紹德家族的覬覦,甚至波斯灣北岸的伊朗也有控制科威特的意圖,英國若有控制波斯灣的局勢發展,對科威特而言反而獲得保護不受侵犯。

19世紀是英國與俄國在亞洲競爭勢力的「大賽局」(Great Game)時代,俄國在中亞、裏海(Caspian Sea)、黑海(Black Sea)一帶活動,英國則是擁有印度洋(Indian Sea)、波斯灣、紅海(Red Sea)的海上優勢。俄國雖然地處北方,卻仍想方設法進入英國勢力範圍。19世紀末,俄國曾與科威特酋長交涉,雙方有簽署合作條約的可能性。鄂圖曼對於南部邊疆地區的管轄並沒有實際效力,但19世紀末在歐洲國家多以興建鐵路壯大自我聲勢的趨勢影響下,鄂圖曼也想在巴格達(Baghdad)興建車站與鐵路網。巴格達地靠波斯灣,這令英國感到威脅,也促成了1899年英國與科威特酋長簽署友好條約。

英國於亞洲海域的影響力逐漸上升,此時的科威特與波斯灣都在英國勢力的籠罩下。英國若有控制波斯灣的局勢發展,對科威特而言反而獲得保護不受侵犯。(https://www.atlasofbritempire.com/)英國於亞洲海域的影響力逐漸上升,此時的科威特與波斯灣都在英國勢力的籠罩下。英國若有控制波斯灣的局勢發展,對科威特而言反而獲得保護不受侵犯。(https://www.atlasofbritempire.com/)

鄂圖曼視科威特為其領土,但上述英俄逕自與其領土內的勢力交涉且簽約,已然不顧鄂圖曼君主的權威。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是,科威特不願意接受鄂圖曼管轄,以致於這一區域的歸屬成了各說各話。只是英國拳頭最大,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鄂圖曼向英國提出抗議且進行多次交涉,兩國於1913年7月《1913年英鄂協定》(Anglo-Ottoman Convention of 1913),劃清彼此勢力範圍,其中有條文談及科威特,內容是科威特城周圍40英里的範圍屬酋長控制,以霍爾祖拜爾(Khor Zubair)為北界,可藍恩(Kraine)為南界,形成一個半圓形的領土,鄂圖曼不得在此區有任何軍事活動,同時也必須承認英國與科威特的特殊關係。

前文提到的紹德家族,在19世紀下半葉雖曾重建勢力,但在1891年敗於拉希德家族(Rashid)。由於科威特也受到拉希德威脅,因此轉而保護落跑的紹德家族成員。1902年之後,在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帶領下,紹德家族從科威特再次進入內志地區。只是1913年之後,阿布杜阿齊茲見科威特在英國保護之下,因此仍持續關注科威特的情勢,且在短時間內取得靠近科威特的哈薩(Hasa)-這是半島內部往外通往海洋的重要地區。阿布杜阿齊茲的目標不在與科威特敵對,而是不滿於英國對科威特的控制,想藉此擺脫帝國主義壓力。同時,鄂圖曼正處理義大利進攻北非的利比亞地區(Libya)的麻煩以及巴爾幹半島(Balkans)的戰爭。由於義大利的行動可能影響到阿拉伯半島的西側與葉門(Yemen),英國便將注意力放在這區域,反而讓紹德在半島東部得以藉機擴大勢力。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12月底,英國與紹德家族簽署《內志條約》(Treaty of Najd of 1915),英國承認內志、哈薩、卡提夫(Qatif)、喬巴伊勒(Jubail),以及波斯灣的港口屬於紹德家族,而紹德家族承諾會阻擋其他勢力進入科威特、巴林(Bahrain)、卡達(Qatar)等英國勢力範圍下的地區。在這條約中,英國的決定有著「阿布杜阿齊茲你不要來弄科威特就好」的意涵,紹德家族至少同意不進入科威特,但這只是減少跟英國衝突的權宜之計。

1913年7月《1913年英鄂協定》,談及科威特,內容是科威特城周圍40英里的範圍屬酋長控制,以霍爾祖拜爾)為北界,可藍恩為南界,形成一個半圓形的領土,鄂圖曼不得在此區有任何軍事活動,同時也必須承認英國與科威特的特殊關係。(維基共享)1913年7月《1913年英鄂協定》,談及科威特,內容是科威特城周圍40英里的範圍屬酋長控制,以霍爾祖拜爾)為北界,可藍恩為南界,形成一個半圓形的領土,鄂圖曼不得在此區有任何軍事活動,同時也必須承認英國與科威特的特殊關係。(維基共享)

但科威特酋長自一次大戰之後就認為英國的保護是難以擺脫的問題,畢竟過往科威特在面對鄂圖曼的壓力時,英國的協助頗為重要,只是大戰結束之後,鄂圖曼的壓力已然消逝,但英國仍在,反而成為擾人的管家婆了。此外,也因為鄂圖曼的瓦解,讓紹德家族在半島上的活動更加如入無人之境,對科威特的態度又有所調整,不但否認《1913年英鄂協定》,還聲稱這區域為紹德家族所有。紹德的用意同樣不見得為了消滅科威特酋長的勢力,而是針對英國而來,然而這反倒使得科威特酋長尷尬,過去科威特受益於《1913年英鄂協定》,就算不願完全受英國控制,卻可能因紹德家族的擴張就此失去自主性。

英國欲在內志與科威特之間劃分出中立區,1922年12月內志與科威特邊界議定書出爐,西側以奧賈賀河谷(Wadi Aujah)為界,往東沿著《1913年英鄂協定》第五條款的科威特邊界線,抵達古萊亞角(Ras Qaliyah)岸邊,以此為中立區的北界。接著以夏賀(Shakh)地區的低矮山嶺為西界,由山嶺最南端與山嶺同名的夏賀開始往東抵達米夏卜角(Ras Mishab)海岸邊。阿布杜阿齊茲在1932年建國沙烏地阿拉伯,但上述邊界劃分仍不等於今日沙烏地與科威特的邊界,兩方仍有相當多的糾紛存在,一切都不是如猴子想得那麼簡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