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近年來葉門(Yemen)陷入難以解決的內戰困境,而周邊強權介入其中,使得問題更趨複雜。這不是21世紀的突發狀況,其問題根源來自於19世紀以來歐洲帝國主義國家與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勢力競爭,像是英國在葉門地區設置保護區,而鄂圖曼與阿拉伯勢力都不願跟英國妥協,至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奠定了葉門南北分裂的局勢。
而這一切,一樣是從1798年法國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佔領埃及(Egypt)開始。18世紀中葉之後,埃及、紅海(Red Sea)、阿拉伯海(Arabian Sea)、波斯灣(Persian Gulf)到印度(India),逐漸納入了英國的勢力範圍。法國佔領埃及,目的是為了破壞英國在亞洲海域的霸權而進入印度。由於埃及為鄂圖曼的領土,鄂圖曼君主立即派穆罕默德阿里(Mohammad ‘Ali)出兵處理,但穆罕默德阿里隨後在埃及獨霸,也將勢力拓展到阿拉伯半島。英國為了防範更多勢力影響其海上霸權的優勢,遂於1839年佔領了葉門地區南端的亞丁港(Port of Aden)。阿拉伯人稱亞丁為「葉門之眼」(Eye of the Yemen),既可以望向海外,也是觀察半島內部的制高點。對於英國來說,亞丁也具重要性,可讓紅海到印度洋的貿易活動有個中介點。鄂圖曼向來在阿拉伯半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因此在這些勢力競爭之中,並沒有重要戲份。
阿拉伯人稱亞丁為「葉門之眼」(Eye of the Yemen),既可以望向海外,也是觀察半島內部的制高點。(AFP)
在英國占領亞丁港之後,致力於向當地人宣傳英國的實力。不過,對英國而言,並不是取得某個定點就從此高枕無憂,還必須向外擴大影響範圍,以避免鄂圖曼再度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南方。英國向亞丁與鄰近地區的阿拉伯人提出保護條件,後者同意不會與其他強權接觸。1872年,鄂圖曼進軍葉門地區,設置葉門省,欲展現抗衡英國在亞丁的影響力。這也促使了此後英國在亞丁與周邊建立「亞丁保護區」(Aden Protectorate),具有不願對鄂圖曼退讓的意涵。同時期,義大利在歐洲也成為新興勢力,進而在北非的利比亞(Libya)地區、東非及紅海西海岸建立勢力,成為英國在該區域的威脅。此外,在半島中心內志地區(Najd)二度崛起的紹德家族(Saud),在1865年之後擴張到哈德拉毛省(Province of Hadramawt),相當接近亞丁,這引起英國的警戒。但紹德家族隨後遭到其他部落壓制,英國便省去了威脅。
直到20世紀初,英鄂兩方有多次交涉,最後在1913年簽署了《1913年英鄂協定》(Anglo-Ottoman Convention of 1913),大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哈薩(Hasa)與卡達(Qatar)一帶往西南畫一條線至魯布哈利沙漠(Rub’al-Khali desert)的中心,稱為「藍線」(Blue line),後又在《1914年英鄂協定》(Anglo-Ottoman Convention of 1914),從半島西南端的巴納河谷(Wadi Bana)往東北畫出一線,進入魯布哈利沙漠的中心與藍線相接,稱為「紫線」(Violet Line),畫出英國與鄂圖曼勢力範圍的界線。但是,葉門省在該協定簽署之下,分成了南北兩部份。葉門北方本來是以什葉派勢力為主的地區,他們向來不認同鄂圖曼這個外來的突厥(Turk)侵略者,也不滿意英國與鄂圖曼的協定。而紹德家族在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領導之下,已於1902年第三度崛起,一樣又成為鄂圖曼、英國在半島上的威脅。
1913年《1913年英鄂協定》大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的哈薩與卡達一帶往西南畫一條線至魯布哈利沙漠的中心,稱為「藍線」,後又在《1914年英鄂協定》,從半島西南端的巴納河谷往東北畫出一線,進入魯布哈利沙漠的中心與藍線相接,稱為「紫線」。(https://www.alternatehistory.com/forum/threads/pervezs-map-thread.214815/page-31)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儘管什葉派領導人葉海亞(Yahya)與一些阿拉伯部落同意與英國達成合作共識,一同對抗鄂圖曼,但是當1915年義大利加入英國陣營成為盟友後,葉海亞與亞丁的部落也與義大利合作,甚至有葉門阿拉伯人前往利比亞協助義大利的戰爭。對於葉門地區的勢力來說,只與某強權交好沒有必要,更何況英義兩強還是盟友,但這反而讓英國憂心在阿拉伯半島的優勢將讓義大利瓜分。1918年大戰結束之後,戰敗的鄂圖曼失去在阿拉伯半島的管轄權,《1914年英鄂協定》的界線劃分也同時失去效力,英國阿拉伯半島南部的權威遭到亞丁保護區跟葉門的挑戰。1919年,葉海亞的勢力進入了部份亞丁保護區。
1923年鄂圖曼正式瓦解,葉海亞與阿布杜阿齊茲已無需承認《1914年英鄂協定》,但英國仍然認為必須保住這份協定,以免在亞丁保護區失去優勢。然而,英國的麻煩不僅只有半島上的問題。在1926年義大利的法西斯黨(Fascist)領導人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登上國家領袖之位後,更加強在紅海、東非、葉門地區取得優勢的企圖心。儘管義大利與英國曾是戰時盟友,此刻卻又成為了對手。這導致英國持續設法對紹德家族與葉海亞表達善意。葉海亞不願接受,仍向亞丁保護區發動攻擊。義大利對葉門地區的進逼,使得同樣要進逼葉門的紹德家族倍感壓力。而英國只想要亞丁保護區,對紹德來說,英國反而比義大利來得友善。
什葉派領導人葉海亞。(圖:維基共享)
1932年紹德家族建國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持續進逼葉門。這時想要在東非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國,與英國同一陣線介入葉門問題,使得義大利也感受到壓力。這些情勢變化不利於葉海亞,他轉而選擇不與英國對峙,以求專注應付沙烏地,避免腹背受敵。1934年2月,葉海亞與英國簽署友好條約,葉門與亞丁保護區正式區隔開來。1935年4月,沙烏地也與英國要求亞丁保護區劃分界線,稱為「哈姆薩線」(Hamza Line),而且試圖取得大部分的魯布哈利沙漠。上述兩條約都是基於《1914年英鄂協定》而做調整,可看出各方都對現狀沒有任何新的交涉結果,不得不大致維持原狀。
然而,在界線劃分的過程中,簽署方都是在不得不妥協的情境下簽字。於是,沙烏地與英國在50年代又重啟邊界談判,而到了今日還是積極介入葉門問題。1798年佔領埃及的拿破崙,絕對無法料到後續會有如此超展開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