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阿拉伯與西方對峙下的葉門問題

上個世代葉門問題中,英國、沙烏地、埃及分別扮演主要角色。北葉門與沙烏地之間的問題,不在教派衝突,而是勢力範圍的爭奪。儘管埃及與沙烏地同屬遜尼派,卻對美蘇冷戰立場不同。各方勢力的爭奪與對峙,型塑了葉門問題的本質。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談到葉門(Yemen),多數讀者最先聯想到的應該是這幾年來,遜尼派(Sunni)的政府與什葉派(Shiite)反對勢力的內戰,可能再加上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與什葉派的伊朗(Iran)的介入。值得探討的是,宗教問題會是事件的本質嗎?事實上,葉門問題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很慘烈的「前傳」了,卻並非宗教之故。

葉門地區早期就有什葉派勢力的存在,近代則屬於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領土範圍。在英國勢力逐漸掌握海洋貿易後,由於葉門地處阿拉伯半島最南邊、在紅海(Red Sea)與阿拉伯海(Arabian Sea)交叉口上,便受到英國的關注。1839年葉門南部地區的亞丁(Aden)為英國佔領,往後人們所說的「葉門」指的是北葉門(Northern Yemen),亞丁部分稱為南葉門(Southern Yemen)。英國在19世紀下半葉掌握了亞洲的海上貿易,再加上英國在埃及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擁有大量的股份,使得該運河成為英國從東地中海通往紅海、東方海域的捷徑,南葉門當然更是英國不可能放棄的地區。

葉門問題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很慘烈的「前傳」了,卻並非宗教之故。(REUTERS)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屬於戰敗一方,不僅沒機會討回亞丁,還失去了對北葉門的宗主權。北葉門趁機向北方的亞希爾(Asir)地區、南葉門擴張,但阿拉伯半島內陸的紹德家族(al-Saud),此時正在阿布杜阿齊茲(Abdulaziz al-Saud)的領導下開疆闢土,而南方的亞希爾也是擴張的範圍之一,雙方在此地僵持不下。1934年,在紹德家族建國沙烏地阿拉伯之後,同意北葉門成為獨立國家,條件是北葉門放棄亞希爾一地。英國也與北葉門簽署協議,前者承認北葉門為獨立國家,而北葉門允諾不再進入南葉門。

與此同時,英國在阿拉伯地區佔領了伊拉克(Iraq)與外約旦(Transjordan),也分別扶植為先知穆罕默德後代哈希姆家族(al-Hashmite)的勢力,哈希姆與紹德兩家族在阿拉伯半島本是競爭對手,紹德家族因此相當關注這兩個北方敵手的動靜,並試圖抵制英國的壓力。沙烏地阿拉伯建國後,適逢美國在西亞地區找尋石油工業發展的合作對象,因此雙方一拍即合,阿布杜阿齊茲國王與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在二戰期間也有進一步接觸。這時的南北葉門內部卻是波濤洶湧,北葉門與沙烏地、英國簽署的協議,造成內部反對勢力興起,他們不滿當時北葉門領導階層、也不滿英國帝國主義。至於南葉門,同樣也不滿英國的佔領。這樣的局勢變化,對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既有優勢產生極大打擊。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西亞地區反西方勢力的浪潮聲勢比以往更強大,特別是對英國的反彈,埃及(Egypt)便是主要的代表國家。1882年之後埃及遭英國佔領,蘇伊士運河、紅海、南葉門的貿易都在英國掌控之下。1952年7月埃及軍隊納奎布(Mohamed Naquib)與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發動政變,推翻舊王室與政府之後,進一步目標就是要將英國勢力趕出去,這即是1956年埃及對抗英國、法國、以色列的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的背景。1954年之後擔任埃及總統的納賽爾,猶如阿拉伯世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英雄人物,納賽爾主義(Nasserism)蔚為風潮。此時的北葉門在亞丁成立「自由葉門運動」(Free Yemeni Movement),目的就是為了抵抗英國勢力,但運動遭到英國鎮壓。在反英氣氛之下,南北葉門都有納賽爾的支持者。

「自由葉門運動」目的是為了抵抗英國勢力,但運動遭到英國鎮壓。在反英氣氛之下,南北葉門都有納賽爾的支持者。(jacobinmag.com)

沙烏地此時正關注著北方的兩個哈希姆王室,但國內的納賽爾主義者卻是動搖紹德王室政權的隱憂,沙埃兩國關係因此趨於緊張。儘管雙方對外都有英國這樣的共同敵人,但沙烏地卻選擇與美國靠攏,受到納賽爾的極力批判。自1955年起,英美主導了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的「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用意雖是為了圍堵北方蘇聯的共產勢力,但納賽爾認為美蘇冷戰的氣氛分裂了阿拉伯世界,而他也不屑參與該組織的阿拉伯國家伊拉克(Iraq)。而這時的敘利亞(Syria)由於自50年代起皆為反西方帝國主義的政府,在蘇伊士運河戰爭時期,埃敘兩國已有相當密切的合作。

由於埃敘都有一統阿拉伯世界的企圖,1958年年初雙方便達成合併方案,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但這看似偉大的宏圖,卻不是人人心領。納賽爾本就不願意合併,在敘利亞勸說下才勉強同意,問題是敘利亞內部也有不少人反對。當納賽爾強調以埃及制度為主、官員任命也以埃及人居多數時,就加深了敘利亞反對勢力的憤怒,導致1961年敘利亞與埃及決裂。對於納賽爾而言,結合敘利亞雖非初衷,但此刻的分裂卻是他追尋阿拉伯世界團結的重大挫敗。見獵心喜的沙烏地國王紹德(Saud)一看到納賽爾的窘迫的「熊樣」,立即承認敘利亞這一波獨立運動。

1958年年初,埃及與敘利亞達成合併方案,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維基共享)

此時的納賽爾急需能夠重振聲望的機會,正巧1962年北葉門的納賽爾主義者阿布杜拉薩拉勒上校(Colonel Abdullah Salal)發動政變,納賽爾立即全力給予支持,這也迫使北葉門的執政者穆罕默德巴德爾(Muhamed al-Badr)逃至沙烏地尋求協助。對沙烏地的紹德國王來說,介入葉門問題,得以讓沙烏地的勢力突破1934年與葉門劃分勢力範圍的侷限,更何況這還有與納賽爾在阿拉伯世界中一決高下的意涵。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上個世代葉門問題中,英國、沙烏地、埃及扮演主要角色。北葉門與沙烏地之間的問題,不在教派衝突,而是勢力範圍的爭奪。儘管埃及與沙烏地同屬遜尼派,卻對美蘇冷戰立場不同。各方勢力的爭奪與對峙,型塑了葉門問題的本質。

而下一階段,葉門問題又將有新的角色登場,發展值得關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